特斯拉降到19萬被約(中國降1萬,美國降2.7萬,全球搶單的特斯拉被資本拋棄?)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話,人類通用,不分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最近的特斯拉,把美國人搞的有點懵,Model 3和Model Y忽然從12月開始在美國開始降價,降價幅度3750美元,折合人民幣就是2.64萬元,近2.7萬元。
和在中國的頻繁調價不同,特斯拉在美國一直是以漲為主,此次的降價促銷幾乎毫無預兆。同時,附加條款和在中國市場一樣,需要在12月內提車,而也就是這個附加條款也讓美國人開始討論,這是不是庫存車的話題。因為在美國市場,就在2022年年中,買一輛Model Y最久還得等1年才能提車。而如今幾個月過去了,它卻忽然呈現出“大量現車,隨時提車”的狀態。
眼前是,特斯拉在自己最核心的中國(2021年銷量32.07萬輛)、美國(2021年銷量31.34萬輛)同時給到了優惠促銷政策,想刺激2022年最后1個月的交付量。中國市場有著8000元的保險補貼政策+5000公里的超充額度(據特斯拉車主折算,價值約為1400-1500元)+3個月增強型輔助駕駛的體驗包,因為增強型輔助駕駛在中國沒有銷路所以價值幾乎為0,那么整體折算價值約為1萬元人民幣左右。而在美國,則是2.64萬元及以上。簡言之,進入智能電動車時代,特斯拉開啟了全球范圍價格戰的第一槍。
市值蒸發1500億美元,特斯拉不希望被資本市場拋棄
一個主體,在一個特定時間段里,同時發生著間接相關的兩種趨勢震蕩,這背后就能體現出一條邏輯鏈。在特斯拉身上,它的降價是從10月開始的,而它的股價崩盤,也在10月開始。
10月24日,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同時宣布在中國市場降價,Model 3降幅1.4-1.8萬元,Model Y降幅2-3.7萬元。
而股價的下滑,也是從今年10月末完成收購推特開始,至今股價下跌25%,市值蒸發150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預測,特斯拉的股價會繼續下行,當跌至150美元時,建議考慮買入。換言之,特斯拉的股價還有約50美元左右的跌幅,而這也意味著市值進一步下滑。
淺層來看,你我能很清晰的找到之中的聯系,資本市場對特斯拉下一步的發展丟失了信心,于是股市上的熱錢開始流出。
而深層來看,這種信心的丟失,主要來自于2點,一是特斯拉并沒有達到“改變世界、改變市場”的預期,至少現在還沒有達到;第二點是,在馬斯克收購推特之后,一系列的新操作,讓特斯拉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不樂觀的元素。
一度以來,特斯拉都被認為是將要改變汽車時代的那家車企。例如,2016年3月31日Model 3正式發布的那一晚,3.5萬美元的售價并不算便宜,但發布會開始6個小時后,它的訂單已經超過13萬輛,1周時間預訂量超27.6萬輛。這令所有傳統車企都感覺到恐懼,因為自己無法造出這樣的車,就像當年諾基亞、摩托羅拉,看著蘋果手機一樣。
而之后,馬斯克推出AP、FSD等自動駕駛系統,以及想在全球快速組建一個大規模的自動駕駛出租車車隊,取代原有的人工駕駛。但,隨著時間慢慢過去,特斯拉當前在自動駕駛領域遲遲沒有突破,而且受限于多國的法律法規無法使用,甚至是美國官方機構也準備開始對其進行刑事調查,以及官方辟謠它的新系統未經過官方的認證與審批。
在銷量端,特斯拉在2021年全球銷量93.6萬輛,上升趨勢開始變慢。而對其銷量的預期,也隨著BBA、大眾、中國車企快速推出同類新車,開始變得愈發低。所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說的話,口氣也越來越小。2020年時他說特斯拉年銷量將在2030年前達到2000萬輛,而到了2022年8月,他的表述則轉換成了“未來10年,超過1億臺銷量”。
眼前,特斯拉在中國11月的銷量突破10萬臺,年度交付超過65萬臺。數字很夸張,但從趨勢上看,這個數字并沒有10月高出太多。今年9月特斯拉在中國的數字為8.31萬輛,10月為7.17萬輛,11月在官降+保險+超充額度的組合優惠下,比10月增長了2萬余臺。而同時,外媒也在特斯拉發布新銷量數據的同時,給出了相關新消息。“特斯拉在中國的12月產能,目前暫定部分周要將原定目標削減20%,原因是促銷帶來的訂單量有限,低于原有的預期,所以要降低產能。”
資本市場對這個新紀錄的態度也比較冷淡,或者說今年都比較冷淡,9月在中國市場刷出新紀錄之后,股價就一路狂瀉,11月的新成績一出,股價只是略微抬頭又繼續向下震蕩了。
上述,都是特斯拉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而第二個重要因素,則是超出了車企自身的控制范圍,關于馬斯克收購推特。截止目前,已經有無數的媒體、機構,寫下了相同的話術,“馬斯克深陷收購推特的泥潭,而特斯拉也隨之被拉進深水區”。
馬斯克收購推特,使用的是LBO杠桿收購,意為收購者只有少量資金,借由舉債借入資金收購資本較大的公司。在收購推特的460億美元中,包括130億美元債務、330億美元股權。如何還債,顯然要看馬斯克有沒有能力化腐朽為神奇的拯救推特,但眼前的局面顯然是不利的。
目前可見的原本商業邏輯是,通過裁員、減少云與基礎設備的支出、努力推廣推特現有業務,馬斯克可以將此前的收入52億美元、毛利潤32億美元、研發運營等基礎費用35億美元,變成收入50億美元、買利潤40億美元、以及關鍵的基礎費用21億美元。
這樣,它就能輕松償還10億美元的利息,并在后續慢慢償還債務。但不幸的是,在一系列新操作之后,馬斯克面臨的局面愈發糟糕,知名人士開始抵制推特、原本的前100名廣告商中已撤走一半,推特的收入預期進一步下降。而最近蘋果和亞馬遜將恢復在推特投放廣告則是一件大好事,畢竟長期持續下去,輻射效應會越來越大。對了,還有就是美國財長耶倫在12月1日收回了之前維護馬斯克的言論,最新的風向是,如果推特引發了國家安全層面的憂慮,比如外國合作伙伴可訪問用戶數據,政府將對其審查。
特斯拉之所以深陷其中,主要原因是馬斯克可能無法償還債務(最近的言論是,2023年現金流會有超過十億美元的下降),那么就要動用到他在特斯拉的資產。次要原因則是,多數投資人認為,馬斯克的精力也一樣是有限的,很顯然他應該專注于特斯拉的業務,而非是連年虧損的推特。
雖然是世界首富,但自己的No.1基于資本市場的助推,而一旦特斯拉被資本市場看衰時,它就會慌張,所以才有了飆銷量、飆產能、搶訂單的一系列新動作陸續發生,眼前這就是它的命門。
馬斯克又不是傻子,收購推特的背后還有故事
那看到這,你應該會想到“馬斯克為什么要收購連年虧損的推特?”這個問題。
不知道旁人是否看的清,但很多大佬大概率是看清了,比如最近也在瘋狂加碼手機、芯片、電池、數字化的蔚來汽車,那么這個答案大體上是“生態”。
特斯拉的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的思考是,搭建一套包含能量梯次利用、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出行、星鏈通訊的組合方式。而隨著幾大業務板塊基礎都已順利突圍,推特加入矩陣中能帶來的效果就是,馬斯克擁有了掌控全球輿論發聲的一種用戶圈層模式。就比如,當年自己在推特上動動手指,就直接帶動了一波狗狗幣的價格,2021年狗狗幣幾乎一文不值,而被馬斯克發聲之后,價值暴漲4000%。而提及到加密貨幣,則要再進一步展開另一個話題。
今年10月末,馬斯克剛剛收購推特時,紐約時報拿到了一份投資者文件,馬斯克預測到2028年時推特將有12億美元的支付收入,而這些收入,關于加密貨幣。在有了很多實體層產品的落地后,馬斯克開始用一個虛擬的線上資源將其籠罩,擁有之中的主導權。換言之,后面的玩法可以有無窮多。而PayPal,也是馬斯克的老本行和發家之本。
往小了說,馬斯克可以在自己的可控圈層里,不斷給全球的粉絲們演講,而且還能杜絕外界的評論、質疑、猜想。而這套可控圈層里一旦衍生出新的支付系統,那原本領域對其的很多監管,都得尋找新的辦法,否則會失效。
而最近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加密貨幣圈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價格崩潰,馬斯克會否在最近的低點有新動作,也值得關注。
往大了說,稍微往資本領域考慮一下,這顯然又可以是一個全新的杠桿,從小資本撬動大市場,獲得的收益,遠比特斯拉這么一家汽車公司更快、更大。
當然,你我是沒法預測馬斯克下一步行動的,所以答案還是交給時間。反正對特斯拉來說,當務之急是先把股價穩住,保證資本市場不出大麻煩。而且,一系列時間點也能支撐起“特斯拉很著急”的觀點。
比如說,關于重磅新車的改款換代消息,就在最近忽然出現。從12月初開始,全球媒體都開始對Model 3、Model S、Model X新版本的消息進行報道,而在此前的幾年中,特斯拉的保密工作可以說做的極好,以至于大家只能對其進行猜測。而如今,一系列相對準確的消息,如Model 3改外形、高階車型要用上后排大屏幕等消息紛紛放出,進入傳統車企預熱宣傳期節奏的特斯拉,顯然是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放下了高冷,提前開始造勢。
畢竟,造出車,但新車不暢銷這種事可太難了。德國工廠2023年的產能目標在50萬臺/年,上海工廠2023年能實現110萬臺/年的產能,美國德州工廠的產能在50萬臺/年,正在擴產的加州工廠2023年產能目標在60萬臺/年。上述總計,是270萬臺/年的產能儲備。
馬斯克對資本市場之前立下過一個比較夸張的目標,“車輛交付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0%”,現在從產能儲備上看已經問題不大,但問題是,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這波降價促銷才讓其月銷量突破10萬臺,這種降價促銷的力度能持續多久,以及競爭對手們的爭搶還有多少,資本市場都在緊盯著。
寫在最后
如果再看看蔚小理這些新勢力,還有其它一眾車企的2023年新車計劃,其實很能理解資本市場對特斯拉為何信心缺失。小鵬要做一輛設計、尺寸、空間、性能對標Model Y的車型,價格大概率要便宜個幾萬塊,但配置和智能要更好;蔚來的平價品牌也在醞釀當中;理想的新純電動SUV也可能賣到Model Y的價格,然后尺寸更大,營銷比特斯拉更猛。
所以,2023年會很明顯的是擺在特斯拉面前的那道坎兒,在中國每個月都得平均月銷10萬臺,在歐洲月銷5萬條,在美國月銷12萬臺,以及再去印度、東南亞、東亞去建幾個新的超級工廠,它才能保持自己在資本市場的活力。畢竟,搭建全新支付、貨幣體系這種事,工程量和危險性,都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