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和區塊鏈(科學防疫,為什么只見大數據,看不見區塊鏈?)
這兩天網上有點焦慮,因為11月5日,期待的“發布會”并沒有發布期待的內容,每天聽到的還是“做核酸了,做核酸了”的大喇叭聲,媒體傳出的還是“動態清零不動搖”“科學防疫精準防控”。
不過,我有點納悶,說的是科學防控,科學在哪里?為什么只見大數據,沒有看見區塊鏈?
大數據,把你的行程記錄的清清楚楚,去過哪個面館兒,去過哪里美容,甚至去趟廁所,都被大數據記錄的清清楚楚,公布出來。
我去過上海金山一個小鎮,那里離浙江嘉興平湖就是一條街之隔,結果收到浙江信號,回到家就收到上海流調電話,問我是否去過浙江?
我去深圳出差,剛回到上海,上海的流調人員就給我打電話,問我是否去過深圳,什么時候回來的,是否去過風險地區,這幾天是否做過核酸?
我就反問流調人員,既然你知道我去過深圳,你就應該能夠查到我什么時候去的、什么時候回來的、是否去過風險地區?你也一定會知道我是否做過核酸?因為一切都是通過手機信號查到的我。
流調人員聽到我的反問,就不高興了。說,如果你不配合流調,所說的信息如果有假,你將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
我這兩天在家中寫書《供應鏈2035:智能時代的供應鏈管理》,正在研究有關區塊鏈的內容,區塊鏈就是建立信任的機器,專門對付造假的。
區塊鏈采用分布式記賬法,通過密碼學的原理書寫代碼,讓數據可追溯、不可篡改,簡單地說,就是公開透明,讓你無法作假。
于是,我就在想,區塊鏈這么好的工具,為什么就不能用在科學防疫上呢?區塊鏈技術可是建立信用的機器呀。
說到科學防疫,除了大數據公布行程,我們還聽到很多某某隱瞞自己行程,某某替別人做核酸,某某核酸檢測機構數據造假。
區塊鏈技術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為了解決信任的問題,按照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的說法,美元不可信任,所以他發明了一套算法限制美元發行。
那為什么不能用區塊鏈的技術來解決這個信任的問題呢?我想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1,使用區塊鏈技術,信息必須是共享打通的,現在是不通的。
現在的情況是,馬路警察各管一段兒,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公安給流調名單和電話,流調只管按名單打電話,其它查不到,也不歸他管。
2,使用區塊鏈技術,信息必須是真實的,問題是不真實。
由于區塊鏈上的信息無法篡改,對信息提供者是一種壓力,很多人膽怯,因為后悔是來不及的。由于各種利益的考量,很多人“望而卻步”,不會輕易“上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更加不相信那些信息。
3,區塊鏈是技術,需要技術標準,現在還不成熟。
因為不同的標準,不同主體、不同網絡、不同的場景構建的區塊鏈并沒有實現跨鏈互通,這影響了區塊鏈發揮作用。
只有建立標準,不同網絡之間實現互聯互通,各種技術融合使用,才能真正形成網絡效應。
可喜的是,國家已經明確,區塊鏈是“新基建”的基礎設施。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身份管理、數據共享、供應鏈管理,以及復工復產、慈善捐贈等方面。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區塊鏈將與AI、云計算、大數據、5G等信息技術有機整合在一起,為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程度發揮價值。
對于我們每個人,每家企業,“戰疫”有危也有機,對區塊鏈行業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