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十年發展“成績單”,亮眼)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喬躍山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效益穩步增長,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企業實力不斷提升,行業應用持續深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從7萬億元增長至14.1萬億元,在工業中的營業收入占比已連續九年保持第一;利潤總額達8283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從2.5萬億元增長至9.5萬億元,增速位居國民經濟各行業前列;2021年利潤總額達1.2萬億元,較2015年翻一番。
二是創新能力取得新發展。十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第五代移動通信等領域技術創新密集涌現,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先進計算等領域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基礎軟件、工業軟件、新興平臺軟件等產品創新迭代不斷加快,供給能力持續增強。全國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從2012年的14萬件增長至2021年的228萬件,年均增長率達36%。
三是產業結構實現新突破。十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21年,14家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占全國軟件業比重達78.4%,產業集聚效應凸顯。手機、彩電、計算機、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產品供給能力穩步增長,內需升級趨勢明顯。如4K電視機加快普及,2021年我國4K電視機出貨占比達到72%。國內多條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產,全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批量出貨,8K超高清、窄邊框、全面屏、折疊屏、透明屏等多款創新產品全球首發。
四是融合應用探索新空間。十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賦能、賦值、賦智作用深入顯現。面向教育、金融、能源、醫療、交通等領域典型應用場景的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不斷涌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健康碼、遠程辦公、協同研發等軟件創新應用,有力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汽車電子、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智慧健康養老等新產品新應用發展取得扎實成效,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等應用場景豐富用戶體驗。
關于集成電路喬躍山在答記者問環節指出,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中國是全球重要的集成電路市場。近年來,在內外資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1年國內集成電路全行業銷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元,2018—2021年復合增長率為1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多。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芯片產品水平持續提升,較好地滿足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發展需要以及行業應用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集成電路產業發展。2020年,出臺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為促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全球合作共贏發展的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喬躍山表示,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集成電路產業仍面臨產業基礎薄弱、高端芯片供給不足等問題。下一步,工信部將做好《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落實工作,堅持融合創新,不斷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推動產業鏈各環節的創新發展,做大做強市場。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努力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堅持政策協同,協調落實現有支持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堅持開放共享,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提升國際合作層次與水平,共同搶抓市場發展機遇。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今年1—7月,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達5.4萬億元,同比增長10.3%,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指出,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發面,工信部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體系。推動出臺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制定發布《“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關于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持續加強規劃指導和政策引領。
二是強化攻關應用。面向重點行業領域,體系化布局關鍵軟件攻關項目,加快補齊關鍵軟件核心技術短板。前瞻布局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新興軟件,搶抓機遇打造長板優勢。加快推動關鍵軟件在重點行業領域的應用推廣和創新迭代。
三是培育產業生態。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剝離軟件業務,培育骨干企業,支持中小型軟件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推動開源基金會、代碼托管平臺、開源協議、開源項目和開源社區建設,支持國內首家開源基金會成立,孵化一批開源項目,加快繁榮開源生態。深入開展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發揮14個中國軟件名城和軟件園區的示范帶動效應,加速產業集聚發展。
四是優化發展環境。貫徹落實《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推動軟件企業應知盡知、應享盡享稅收優惠政策。推動完善軟件會計準則,強化軟件價值導向。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軟件正版化檢查,加強軟件知識產權保護。聯合教育部建設33家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加快軟件人才培養。
下一步,工信部將遵循“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生態培育”的產業發展規律,以需求為導向,持續強化應用牽引;以補短鍛長為目標,加強軟件技術創新;以開源為抓手,加快培育產業生態;凝智聚力、強化協同,扎實推動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關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近年來,工信部著力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北斗產業鏈,面向規模大、占比高、影響面廣的大眾消費領域拓展北斗應用,取得積極成效:
產業供給能力明顯增強。近年來,工信部大力支持北斗短報文、高精度、低功耗等芯片/模塊的研發和產業化,不斷改進工藝、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服務基礎設施逐步健全。完善北斗網絡輔助公共服務平臺能力建設,支持車道級應用。2022年上半年,平臺北斗活躍用戶量平均每日4030萬,業務量每日3.2億次。北斗應用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北斗高精度共享單車投放量突破500萬輛,貨車前裝北斗超過百萬輛。2022年上半年,新進網手機中有128款支持北斗,出貨量合計1.32億部,出貨量占比達98.5%。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徐文立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將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夯實基礎能力。提升北斗芯片關鍵性能,著力補齊產業短板,打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大眾消費領域北斗產業鏈和供應鏈。二是培育優質企業。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重點培育一批北斗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是創新應用場景。促進北斗與5G、物聯網、車聯網、衛星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融合創新,豐富北斗產品形態,培育北斗大眾消費應用新模式新業態。四是營造良好環境。加強部門溝通協作,發揮央地協同作用,構建產學研用聯合的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提高北斗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關于開源
全球開源歷經40年發展,通過集眾智、采眾長,加速軟件迭代升級,促進產用協同創新,推動產業生態完善,逐步成為軟件技術創新和協同發展的重要模式。尤其在數字經濟時代,開源呈現出向信息技術各領域全面拓展的蓬勃之勢,為軟件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重要機遇。王建偉透露,近年來,工信部順應全球開源發展趨勢,多措并舉推動開源生態建設步入新階段。
一是完善開源政策體系。制定實施《“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將繁榮開源生態等相關任務落實落細。
二是推動開源“四梁八柱”建設。支持成立國內首家開源基金會——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加速孵化開放鴻蒙、歐拉等一批開源項目,推動開源代碼托管平臺發展,優化壯大開源社區,如歐拉開源社區用戶數量超60萬人,合作單位超380家。
三是優化開源發展環境。支持舉辦2022開放原子全球開源峰會活動,為國內外開源相關方搭建交流合作平臺,積極宣傳開源文化。依托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深化開源領域產教融合,支持開源進校園等相關活動,為儲備開源領域優質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下一步,工信部將繼續堅持夯實基礎、繁榮生態、深化應用、優化環境的思路,支持開源基金會加快提升運營水平,面向關鍵軟件領域布局開源項目,優化開源社區,普及開源文化,匯聚優秀開源人才,完善開源相關治理規則,加快繁榮國內開源生態。
關于消費電子
消費電子主要是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電子整機產品,主要包括個人計算機、手機和彩電等。據徐文立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消費電子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子產品前沿市場。
一是產業規模持續擴張。我國消費電子產銷規模均居世界第一,是消費電子產品的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全球主要的電子生產和代工企業大多數在中國設立制造基地和研發中心。全球約80%的個人計算機、65%以上的智能手機和彩電在國內生產,創造直接就業崗位約400萬人,相關配套產業從業人員超千萬。
二是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國消費電子多元化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十年來,諸多“世界首發”消費電子產品陸續問世,包括全球首款消費級可折疊柔性屏手機、全球首款疊屏電視、全球首臺卷曲屏8K激光電視、全球首款4K 240Hz曲面電競用顯示器、全球首臺5G筆記本電腦等,彰顯了我國創新能力水平。
三是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我國消費電子產業鍛造出眾多全球馳名品牌,2021年全球手機、彩電、計算機出貨量前五品牌中,我國大陸手機品牌有3家,彩電品牌有3家,計算機品牌有1家。
下一步,工信部將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加快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新一代視聽技術、虛擬現實產業發展,帶動內容、計算、存儲、顯示等產業鏈整體升級。要加快創新驅動,完善產業鏈條。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攻關突破,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引導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創新,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推動應用牽引,增強發展動能。面向重大活動和應用場景,加快新技術在重點行業領域融合創新發展,促進終端普及和內容繁榮,激發信息消費潛力,賦能千行百業。要堅持系統觀念,構筑產業生態。引導市場主體共建關鍵共性技術標準和應用生態,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發揮龍頭企業牽引作用,打造產業集群。要加強開放合作,實現共贏發展。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搭建國際性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國內外資源交流和優勢互補,共創發展機遇。
關于信息技術服務業
王建偉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信息技術軟硬件水平不斷提升,服務邊界不斷延伸,推動數字經濟加速走深向實,為加快推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
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21年,我國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6萬億,較2017年翻了一番,較2012年翻了兩番。今年1-7月,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收入3.03萬億元,同比增長12.0%,在軟件業全行業收入占比65.5%。從細分領域來看,云計算產業年均增速超過30%,全球市場占比14.6%,較2012年增加10.9個百分點。軟件業服務化、云化趨勢日益凸顯,信息技術成果加速從“線下”走向“線上”,從“產品交付”轉變為輕量化“服務訂閱”。
二是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加速創新,國際專利申請數量穩步增加,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全球占比超過84%,容器、微服務、海量數據存儲、大規模并發處理等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三是有力支撐數字化轉型。企業上云步伐不斷加快,全國累計上云用云企業超過360萬家。區塊鏈加速向實體經濟、民生服務、智慧城市和政務服務領域融合滲透。一批行業經驗豐富、專業能力強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加速涌現,成為賦能全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中堅力量。信息消費持續擴大和升級,信息技術服務需求潛力日益增長。
四是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信息技術領域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標準體系持續優化,超過6000家企業實現信息技術服務標準貫標。蘇州、鄭州、昆明、武漢等地加速創建國家區塊鏈發展先導區,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形成良好產業生態。
下一步,工信部將落實落細相關政策規劃,持續推動關鍵技術創新,深化融合應用,優化產業生態,加快促進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壯大,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圖讀懂十年來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成就
圖片來源:工信微報
END責編/版式:沈新竹
審核:申晴
監制:劉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