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圖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十年中山 五次回眸)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進步最大的十年,也是高舉公益性旗幟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十年。健康報開設“這十年·醫院前行”專欄,邀請醫院管理者講述十年來醫院前行的改革故事。
本期嘉賓
中國科學院院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八十五載發展歷程中,創下了中國醫學史上諸多“第一”,回眸十年來的“中山路”,有五個“錨點”展示了“中山人”的使命感、卓越心。
“中山智造”
推進醫學技術創新
2018年1月31日,兩項全球首例“中山智造”發布。肝腫瘤外科團隊研發的“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采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研制的“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并實現了技術轉讓。
多年來,我們以學科建設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實現醫療技術、醫院管理的升級換代和創新發展,實施“學科強院”戰略,瞄準尖端醫療技術、國際前沿技術,重視平臺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率先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打破常規,形成一批在醫療技術、醫療質量、臨床研究等方面領跑國際的優勢學科。
我們建立“科研處—臨床試驗中心—臨床醫學研究院”三位一體的臨床研究管理體系,推進和加強不同學科間、領域間、醫院間的科研合作,建設動態、高效運行的多學科科研平臺,為臨床研究提供保障。同時,激勵各學科參與或牽頭制定醫療衛生領域國際標準、診療規范、技術指南、專家共識,提升醫院的國際影響力。
成為全國首家“國家級多維管理工具應用示范醫院”、全球首臺全景動態PET-CT成像系統落戶、建立腫瘤全疾病周期綜合管理模式、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啟動……秉承自主創新精神,共建創新活躍生態,我們瞄準國際醫學研究前沿,打造貫穿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的創新鏈條,大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打造圍繞臨床醫學研究為核心,兼具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臨床驗證、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功能的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
“中山突破”
助力服務模式創新
2020年5月28日,來自貴州的63歲陳先生接受“心肝聯合移植”后順利出院。此次移植,是中山醫院自2002年成功實施亞洲首例“心肝聯合移植”后完成的第二例。這充分體現了中山醫院多團隊協作攻克難關的技術能力,也為今后醫院臨床診療技術不斷創新應用帶來了信心。
多學科協作、精準施策的“中山模式”,立足聯合門診、病例討論和對外交流“三維”平臺,突破單純從疾病角度出發的思維模式,力求從醫療技術水平、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呈現螺旋式提升。我們希望整合醫院多學科力量,通過不斷磨合,優化流程,為每一位患者特別是疑難重癥患者量身打造精準醫療服務。
近年來,我們在多臟器聯合手術治療探索實踐中不斷取得突破,已完成包括世界首例運用機器人微創技術同時根除直腸癌,切除肝轉移、肺轉移病灶在內的各類高難度手術治療。上海、全國乃至世界的“首例”在各個學科涌現:世界首例“聚合物瓣膜”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世界首例“利用切除的廢棄肝臟行成人—兒童部分肝移植”,世界首例“POEM﹢ STESD”治療賁門失弛緩及食管多發憩室手術……
從努力追趕到躋身世界前列,這份擔當源于時時刻刻對自己的追問:我們能否為患者做得更多?
“數字中山”
深耕智慧醫院建設
2020年10月,由中山醫院和青浦區合作共建的長三角示范區第一家智慧互聯網醫院——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正式運行,建有遠程門診、遠程多學科會診、遠程超聲、遠程影像、遠程檢驗、遠程病理、智慧病房等多個平臺。
近年來,我們聚焦數字賦能,加強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智慧醫療等跨行業新技術應用,豐富5G、區塊鏈等技術在醫療服務中的應用場景,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服務、醫院管理的深度融合,建設醫療、服務、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
我們首推全新醫療模式——物聯網醫學,搭建物聯網關鍵技術平臺,率先創立元宇宙醫學聯盟,實現物聯網醫學的AI技術升級。推出全國首家智能門診“AI醫生”,在探索腦疾病人工智能的臨床應用方面邁出第一步。推出融合5G的醫聯體影像創新平臺,助力長三角醫療一體化;打造中山醫院醫聯體信息聯盟,實現醫聯體內部信息互聯互通,進一步促進醫療資源的均質化分布,提升基層醫院診療水平。
當前,我們正在推進“5G﹢健康管理”推廣應用,探索“以人為本”的全程智能健康管理。醫院牽頭申報的項目入選國家“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將5G、人工智能、大數據、邊緣云計算等數字化工具與優質醫療資源的落地深度融合,打造全國首個“5G﹢數字孿生智慧醫療生態圈”,建立基于患者、醫生、院區三大數字孿生模型,有效提升醫療服務的水平與效率。
“流動中山”
強化區域輻射帶動
以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和設置為引領,在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中找準自身定位,是公立醫院實現醫療服務和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2020年10月,開業僅3年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正式掛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之一。
目前,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已開設42個臨床醫技科室,針對福建當地疾病譜,組建15個名醫工作室,運用先進成熟的多學科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個體化、多學科、全方位的“一站式”精準診療;擁有3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獲批成立廈門市惡性腫瘤綜合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填補60余項廈門乃至福建醫療領域的技術空白,快速提升廈門及周邊地區的醫療診治水平。
由中山醫院負責運營的院區,除了廈門院區(復旦中山廈門醫院),還包括上海本地的閔行梅隴院區、青浦新城院區、佘山院區,其他緊密型醫聯體成員單位則包括金山分院、青浦分院、徐匯醫院、閔行分院、吳淞醫院和蘇州相城人民醫院。
通過醫聯體建設,我們輸出品牌、管理、技術、人才和服務資源,開展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在較好滿足區域內居民常見病、慢性病、多發病和一般危急重癥防治需求的同時,還承擔人才培養、教學、科研及公共衛生工作,輻射并帶動周邊社區衛生中心的發展。
“人文中山”
彰顯時代擔當
2020年3月,在武漢抗疫一線,一張醫生陪伴患者看夕陽的照片在網上刷屏,感動了無數人。照片中的醫生,就來自中山醫院的重癥醫學科。
在發生洪澇災害的災區,在特大地震的震區,在抗擊疫情的一線……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們“中山人”的身影。作為“國家隊”,“中山人”的身影與足跡,印刻在祖國大地上。響應國家號召,我們還積極投身衛生援外工作,用精湛的醫術,書寫“中國醫生”的大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們有逆行出征的“第一人”,亦有全球首發的《新冠肺炎防治復旦中山方案》。
創新鑄入靈魂,人文融入血脈,中山醫院以契合時代、特色鮮明的文化軟實力,提高醫院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實現醫院發展與文化建設同頻共振。
在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中山醫院取得此次“國考”排名第一且連續3年“A﹢﹢”的好成績。作為國家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試點單位,我們將持續打造現代醫院樣板,以改革創新精神探索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模式和路徑。
整理:特約記者 宋瓊芳 齊璐璐
制圖:王珺珂
編輯:于夢非 肖薇
校對:馬楊
審核:徐秉楠 閆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