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知網背后是誰(持續上熱搜,中國知網背后的諸多吊詭)

知網背后是誰(持續上熱搜,中國知網背后的諸多吊詭)

中國知網再次沖上熱搜,理由依然是續費太高。

這本身就是一件吊詭的事情,有報道以來,早于2012年底,南京師范大學就因為續費問題停用了知網,2013年云南近十所省屬高校都被迫停用了知網。

此后包括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也都曾在到期之前發過公告抵制知網,稱知網價格太高無法接受。

到日前中國科學院又重提“停用知網”,原因還是續訂價格太高。公告中用到的字眼是“始終維持著較高漲幅”、“巨無霸”、“多輪艱苦談判”以及“相當苛刻”……儼然一副被人拿捏的樣子。

這么多高校長達十余年的“抱怨”,為何未能給知網的高收費降溫?知網如此豪橫的背后,衍生出諸多吊詭的現象。

吊詭一:

收費連年高企卻依然“一家獨大”?

知網的收費高到底達到了何種程度?從2016年武漢理工大學的聲明中可以看到,一些年份知網數據庫價格的年平均漲幅接近20%。

聲明中稱,“這些年來,CNKI公司漲價幅度過大的行為已經受到全國很多高校的抵制,包含許多知名的985高校。2000年以來,CNKI公司對我校的報價,每年價格漲幅都超過10%。從2010年到2016年(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

近年來諸多報道也顯示,知網在年毛利率高于五成的情況下,年平均收費還在以不低于10%的漲幅增長。

強勢要價的背后是知網在國內文獻檢索市場份額的高占比。知網自己都聲稱,CNKI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這些讓知網在文獻搜索、論文查重獨享“權威性”,迫使許多高校不得不使用。

知網的壟斷是政府部門助力、歷史形成的。1999年,知網建成。為了沖抵前期巨大投入的風險,國家予以大力支持,知網直接鋪滿了所有高校的渠道,形成了對中文論文資源的近乎壟斷,并具備了半官方的身份。

這固然有學術資源集中管理可提高使用效率的考慮,但從起步就形成壟斷,對于后來者確實造成了難以追逐的鴻溝,也讓這個行業不僅無法形成市場有序競爭,也讓份屬公共產品的公益性無法彰顯。

吊詭二:

坐擁最大數據,價值其實不高?

高校苦于是否高價續訂知網,是否真的意味著知網能提供高價貨溢價的服務?

在知乎一篇高贊的回答中,有一個觀點是“這玩意(知網)根本就沒用,買它純屬浪費錢”。

答主稱在科學院念了一個博士,完全沒用過知網的數據庫,最后也順利畢業了;身邊有也很少會用知網數據庫。

在他看來,科研是一個很小的圈子,人際聯系很緊密,感興趣的博士論文,稍微問一下,一般還是可以方便的聯系到作者或者所在的課題組的。

本以為這是一家之言,但大多在談到“性價比”的時候認為不值,都是因為個人使用知網的頻率不高。

一個中科院下屬研究所的答主直言,之所以不用知網數據庫,認為其中原創度比較低、數據可重復性差,方法沒有可參考性,“畢竟他們也是參考別人的方法,我直接看源文不香嗎?”

所以實際上,到碩博層面,研究者撰寫論文更多會參考web of science等外文網站。

換言之,如果只停留在本科層面的搜索查閱,以及查重,那高校就需要重新評估續訂的價值了。

吊詭三:

非但沒有稿費,還要倒貼錢?

另一個吊詭,也是被用戶吐槽最多的。就是對于作者而言,為了將自己論文刊登到某個期刊,非但拿不到稿費,還要大筆倒貼錢。

高校教師為何要貼錢發論文?其中的緣由是,發論文與大學老師的工作考核直接掛鉤,而考核結果是高校教師選聘、任用、薪酬、獎懲等人事管理的基礎和依據。

故此,大學老師不得不在教學之外,爭相向期刊投稿論文,而現有權威的公開刊物又太少,就造成了一個“僧多粥少”的買方市場。年輕老師為了晉升,有苦難言,不敢主動維權,還得“從善如流”,向期刊交納高昂的“版面費”。

同樣地,作者之于期刊,期刊之于知網,都是后者掌握主動權,作者在向期刊貼錢發稿,期刊也要向知網付費“上網”。

大部分的作者發期刊目的也是為了上知網,所以根本意識不到被侵權,或者早已持默許態度。這種明顯的著作權侵害事件,直到去年趙德馨教授維權勝訴后,才被曝光在陽光下。

敗訴后,知網采取下架趙德馨教授所有文章的做法,也是耐人尋味。

吊詭四:

賺高利潤,給白菜價稿費

無限次數高售價的背后,給到創作者的稿費卻是“白菜價”。

從知網的母公司同方股份的財報中也不難看出其“賺錢”能力。2020年,同方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1.68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93億元,毛利率為53.93%。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約為4.96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893萬元,毛利率為51.3%。一些年份其毛利率更是超過七成,這是連蘋果都很難達到的高收益。

知網“超高營利”的手段體現在查重收費及對單次下載論文的收費。首先是查重收費。自從某翟姓演員不識“知網”后,高校對畢業生論文查重的要求更加嚴格。而作為期刊文獻的“壟斷”者,知網的查重收費也是最高的,大學生本科論文收費達到198元/篇,碩博更是達到350元/篇。

另外,知網對一些文章的下載也按此收取費用,比如,一篇《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的文章,下載次數就達到了87791次,每次下載付費7元。也就是說,單單這篇文章,就為知網營利61.5萬元。

反觀,對于文章的創作者,其支付手段卻并未納入分成體系。這才有了趙德馨教授與知網關于“借雞生蛋”的曠日持久的訴訟。

為了規避上述風險,知網也曾在2016年發布領取稿酬的通告。按通告中的規則,2008年以后的學位論文,博士論文的作者可以收到面值400元人民幣的CNKI網絡數據庫通用檢索閱讀卡+100元現金稿酬”,碩士論文的作者可以收到“面值300元人民幣的CNKI網絡數據庫通用檢索閱讀卡+60元現金稿酬”。

按照這份公告就意味著, 學生辛辛苦苦寫好一篇論文,使用知網平臺一篇近200元的查重功能得以通過后,最后只收到最多100元的現金稿酬。而且,這份公告最雞賊的地方還不是“白菜價”定價,而是知網不會主動提供稿酬,只有作者索取才會兌現。

事實上,諸多“吊詭”的背后,都繞不開知網的“一家獨大”。去年,人民日報就曾評論直言,“從論文查重高收費,到作者下載自己論文被收錢;從低價甚至不花錢就能收錄學術文章,到用戶下載時卻標上高價等等。究其因,就是一家獨大,作為國內大型中文數據庫,在學術界有著巨大影響力。”

3月10日,《長江日報》發表的《最新回應:正在核實知網是否涉嫌壟斷!代表委員接連發聲》中提到:

3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飯壟斷一司在回復長江日報記者網上留言說:“市場監管總局正在核實研究。”對這一問題,市場監管總局相關司局去年12月16日給出的答復是:“市場監管總局將予以核實研究。”

天下人苦知網久矣!互聯網反壟斷開始了,鍘刀又能落到知網頭上?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