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比特幣在中國是被禁止的(金融界最有爭議的比特幣是怎么誕生的?應該被禁止還是利用它?)
對于比特幣而言,眾多人并不陌生,尤其是一些喜歡玩虛擬貨幣的朋友,更是非常熟悉。作為一種數字貨幣或虛擬貨幣,自誕生以來,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全球各國的態度卻不相同,本文就詳細介紹比特幣是怎么誕生的,其背后的技術是什么。
實際上,對比特幣而言,是金融界最具有顛覆性、最有爭議性、最反對集中權力的想法,它的力量如此驚人,以至世界上每一個政府都在研究要利用還是禁止它,所以,我們也要對此進行一個探究。
一.比特幣的誕生
2008年,全球面臨數十年來規模最大、最劇烈的金融危機。就在這金融危機時刻里,一篇論文在一小群密碼學愛好者中流傳開來。中本聰于2008年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論文,描述了一種被他稱為“比特幣”的電子貨幣及其算法。在這篇論文中,“中本聰”解釋了被其稱作比特幣的概念,以及對長期存在的“多次消費”問題的解決方案。
根據網絡資料及眾多書籍的介紹,中本聰可能是化名,也可能是一個團隊的名稱,也有的資料介紹,中本聰(英語:Satoshi Nakamoto)是日裔美國人,日本媒體常譯為中本哲史,一致認為他是比特幣協議及其相關軟件Bitcoin-Qt的創造者,但真實身份未知。
實際上,多年來,多次被消費問題一直是導致數字貨幣無法獲得廣泛普及的主要障礙之一,也就是說,電子的憑證,具有快速被復制性,導致無法發行數字貨幣。要注意,數字貨幣與我們目前進行的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完全不同,所謂的微信、支付寶等支付,都是借助銀行進行的支付手段。
2008年,比特幣域名Bitcoin.org完成注冊。2009年年初,比特幣的創世區塊,即區塊鏈的第一個區塊被創造出來。當時并沒有人能預見到,中本聰提出的這項基礎性技術將對世界上最大的組織、受信任的中介機構以及整個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比特幣究竟是什么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檢索資料,進一步了解,但在我們看來,就是區塊鏈上有價值的賬本,是一種數字資產,或者數字通證,根據各國不同的法律,可以將這字數字資產與法定貨幣進行兌換。
正因為如此,全球眾多人員開始挖礦、生產比特幣,或投資、投機及炒作比特幣。
二.各國法律對比特幣的態度
比特幣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對此采取了審慎的態度,但未進行禁止,但隨著比特幣交易的擴大、挖礦行為的愈演愈烈,我國出臺了系列法律、政策,對比特幣采取了禁止的態度。
比如,2017年,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文件精神,國內三大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幣行先后發表聲明,稱將暫停注冊、人民幣充值業務,將于9月30日前通知所有用戶即將停止交易。
實際上,我國對于虛擬貨幣的政策從早期的觀察、過渡到如今的取締,可謂全球最嚴格。比特幣在全球被接受程度不一樣:
新加坡把比特幣等同于商品來處理,當比特幣被出售,或者用來支付商品時,將有稅務產生。以色列則是把比特幣當成了一種與金融證券或股票有些不同的資產。日本對比特幣態度最為開放,內閣通過了一系列法案,承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具備“類財產價值”,可以用于支付和數字交易;澳大利亞于2017年7月1日把比特幣視為貨幣,并將廢除比特幣商品與服務稅(GST)。美國各州對比特幣的態度不一,華盛頓州最嚴,要求數字貨幣交易所必須申請牌照,同時要求第三方的獨立審核。而比較寬松的內布拉斯加州則允許律師接受數字貨幣作為報酬。
可以說,盡管我國法律禁止比特幣,但比特幣是全球區塊鏈技術應用最成功的案例,其究竟會發展成什么結果,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但可以肯定的是,比特幣是匿名貨幣,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其若大量的存在或廣泛的應用,必然對目前各國央行及商業銀行的運作,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會顛覆傳統的“中心化”的金融機構。
三.比特幣背后的技術
比特幣背后的技術,其實就是區塊鏈技術。而區塊鏈技術是復雜的技術,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密碼技術、密鑰技術,我們重點對密鑰技術中的公鑰、私鑰技術進行介紹,我們大體就了解比特幣背后的技術了。
實際上,發明比特幣的中本聰,并非完全的天才,他發明的比特幣技術,也是基于公鑰基礎設施的發展,可以說,公鑰與區塊鏈上的身份有著內在的關聯。
我們把目光回到20世紀70年代。1976年,斯坦福大學的兩名數學家懷特菲爾德·迪菲(Whitfield Diffie)和馬丁·赫爾曼(Martin ellman)發現了一種高級數學關系,并將其命名為“非對稱密碼學”。他們確定了大質數之間的關系,使得用一個密鑰加密的數據可以用對應的密鑰解密,反之卻不行。
與此同時,1978年,另外三位數學家羅恩·里維斯特(Ron Rivest)、阿迪·沙米爾(Adi Shamir)和萊昂納德·阿德爾曼(Leonard Adleman)發現了同樣的關系,并以RSA算法的名稱將其發表。他們嘗試將這種算法用于商業場景,以之為基礎成立了一家公司,即RSA公司。該公司隨后被出售給了易安信,目前則屬于戴爾公司。
非對稱加密意味著存在兩個密鑰,即一個公鑰和一個私鑰。這兩個密鑰在數學上彼此關聯。這種關系意味著,由一個密鑰(公鑰)加密的數據只能由另一個密鑰(私鑰)解密,反之亦然。對于由一個公鑰加密的數據,想要使用另一個公鑰去解密是不可能的。
因此,你可以使用一對密鑰來標識特定數字資產的所有者。由于公鑰是公開的,因此任何用相關聯私鑰加密的數據只能由相應的公鑰解密。如果用戶A用自己的私鑰加密文件,并將其發送給使用相應公鑰的用戶B,那么B就可以確定,A就是對文件加密的人。
自那時以來,公鑰基礎設施得到了廣泛的部署。用戶在線上所做的幾乎任何事都用到了公鑰基礎設施,無論是發送電子郵件,還是訪問網站(如果網站有ssL證書,并且以https為前綴,那么該網站就使用公鑰基礎設施來加密)。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確保用戶和服務器之間發送的數據不被干擾。公鑰基礎設施也可以用于確保文檔的真實性。公鑰與用戶掌握的私鑰配合,再加上哈希算法,就構成了比特幣的基礎技術。
我們再簡單地介紹下哈希算法。
其實,哈希算法是一種特殊的數學公式,可以將任何輸入信息轉換為固定長度的數字字母組合來輸出。如果改變輸入,那么輸出將完全改變。如果需要保護消息或數據文件,那么可以對數據進行哈希處理,隨后用公鑰基礎設施進行加密。這就可以證明數據發送者的身份,并驗證數據文件的真實性,判斷文件是否被篡改過。
正是這個哈希算法,加上密鑰技術、密碼技術,才產生了比特幣:持有比特幣的人員,掌握著比特幣的“私鑰”,而比特幣的“公鑰”則在區塊鏈上,是透明的,是不可篡改的。而私鑰與公鑰的配合,就完成了比特幣的交易或流轉。
至此,你對比特幣是如何誕生的,是不是有了一個大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