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 俄羅斯(俄烏沖突升級,為何讓比特幣大跌 新京報專欄)
2月17日,烏克蘭數字化轉型部長米哈伊爾·費多羅夫在社交平臺上表示,烏克蘭已是加密貨幣使用排名前5的國家。圖/社交媒體截圖
俄烏局勢緊張之下,全球避險情緒進一步升溫,引發投資市場震蕩。而中美洲沿海國家薩爾瓦多竟也成了受害一方。
這不免讓人感到意外:千里之外的戰火,是怎么讓薩爾瓦多深受重創的呢?
因為比特幣。
比特幣展現出脆弱的一面
薩爾瓦多總統布克爾一直是比特幣的忠實粉絲,他把比特幣視為帶領國家擺脫美國“經濟控制”的最佳選擇。而在2021年6月,薩爾瓦多國會甚至批準了總統布克爾關于比特幣的提案,從當年9月7日起,比特幣成為該國的法定貨幣。
但比特幣并未如布克爾所愿延續此前的強勢,一路走低,影響了國民經濟。就在上個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薩爾瓦多提出了警告,建議其放棄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被薩爾瓦多嚴辭拒絕。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2月24日俄烏沖突加劇,比特幣再次大幅下跌,最大跌幅近10%,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最大的“黑天鵝”。與之相對的是,黃金大幅飆升,現貨黃金一度沖上1940美元。
這讓人不得不感慨:被譽為“數字黃金”的比特幣畢竟不是黃金,不具備避險功能。
比特幣被稱為“數字黃金”,是有一定依據的。挖礦機制、總儲量固定等設計,就是在數字環境下模仿了黃金生產。而且,理論上講,比特幣存在于“云端”,不會滅失、沒有攜帶和轉移的成本,具備更好的流通性,似乎比實物黃金更能勝任避險資產的功能。
然而,這次比特幣的暴跌讓人們看到了它脆弱的一面。
比特幣的波動巨大,這嚴重影響到它的貨幣功能。自2021年11月登頂69000美元歷史最高位后,比特幣一路走低。在俄烏沖突爆發前,比特幣已跌至40000美元附近,短短數月跌幅如此之大,并不符合避險資產的穩定性要求。俄烏局勢一變,過于活躍的比特幣就成了市場拋棄的對象。
和黃金相比,比特幣太“年輕”了。從“1比特幣換一盤比薩”,到“1比特幣換一輛車”,僅僅過了十余年。自其誕生以來,從未經受過真正的市場信心考驗,和經歷了數千年帝國興衰、地區沖突乃至世界大戰的黃金相比,比特幣的貨幣信用基礎是脆弱的。這是比特幣的根本問題所在。
作為比特幣“儲存罐”的烏克蘭
這次俄烏沖突對比特幣產生了直接的沖擊,讓很多人始料未及。處于暴風中心的烏克蘭,并不是財經界關注的熱點地區,這讓很多人忽視了烏克蘭和比特幣之間的密切關系。
眾所周知,烏克蘭的能源資源豐富,電力價格便宜,加之有利的氣候環境,長期以來是比特幣“挖礦”產業的重鎮。
近水樓臺先得月,一些烏克蘭上流人士利用“產區”便利,積攢了大量的比特幣資產。早在2017年,就有俄羅斯媒體報道,烏克蘭議會“波羅申科聯盟”的三位立法者持有的比特幣總額超過4500萬美元。
比特幣產業發達受精英階層青睞,令烏克蘭的比特幣合法化進程“領先”全球。自2018年以來,烏克蘭政壇圍繞比特幣合法化展開多次交鋒,整體趨勢是在促成其合法化進程的加速。
當然,即便合法化的進程尚未完成,比特幣交易在烏克蘭也一直處于灰色地帶,有很高的自由度。
而且,烏克蘭的比特幣經濟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東歐比特幣市場的重要一環。比特幣的加密屬性同東歐地區的灰色經濟,形成合流,因此形成了龐大的交易、儲存體系。
因此,是內外因素造成了當今的烏克蘭成為比特幣活躍地區,使該國擁有很大的比特幣存量和發達的比特幣流通網絡。
此前,為了應對俄烏緊張局勢導致的經濟壓力,烏克蘭政府動員鼓勵社會各界用比特幣捐款,志愿者和黑客集團的比特幣捐款飆升。
2021年9月,薩爾瓦多正式將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服務人員為民眾講解比特幣的支付用法。圖/IC photo
這也促使烏克蘭加速比特幣合法化進程。2月17日,烏克蘭政府官網宣布,議會高票通過了總統提出的虛擬資產法修正案。該法案認可了虛擬資產在烏克蘭的合法性,成為繼薩爾瓦多之后的全球第二個“比特幣國家”。
因此,2月24日的俄烏沖突升級,烏克蘭安全形勢緊張,出于對比特幣交易、資產持有安全性的擔憂,比特幣的拋售行為就從烏克蘭蔓延到了東歐地區。
也就是說,俄烏之間的直接沖突打破了比特幣的“儲存罐”,比特幣在這場世界矚目的沖突中不是避險資產,而是危險資產。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隨著戰事信息的逐步披露,此前信息混亂導致的恐慌情緒稍有緩解,比特幣出現了小幅回升。比特幣價格可能不是烏克蘭政府當下最關心的事,但也要看到,經歷了這場風波后,市場對于比特幣的信心動搖在所難免。
無論是作為貨幣,還是資產,比特幣的缺陷暴露無疑。數字貨幣并非想象中那樣安居“云端”,依然具有地域屬性的實體載體,同樣會受到現實世界的直接沖擊。
特約撰稿人 | 關不羽(專欄作家)
編輯 | 李瀟瀟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