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內容(年終理論學術研究觀點要覽 新聞傳播學篇)
總結黨的新聞事業奮斗歷程,分析新聞事業發展啟示
從黨的新聞事業的百年奮斗歷程出發,總結經驗、關照當下、啟迪未來,是此類研究的總體思路。一些研究聚焦于“縱貫線”,即選擇一個側面,如新聞理論、新聞政策、新聞評論的社會功能等,對百年變遷進行歷時性研究并獲得啟示。
有學者認為,黨的百年新聞理論發展可以分為思想啟蒙傳播、新聞實踐探索、理論曲折發展、體系創新突破等四個階段。
有學者從媒介技術變遷角度分析百年新聞政策史,認為黨對不斷發展的媒介形態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堅持管好、用好。
有學者從社會功能的視角剖析了黨報新聞評論的百年發展,認為其歷經了革命宣傳的報刊武器、政治動員的話語建構、執政主張的言論闡釋、真理探討的言說回歸、市場經濟的輿論助推、政黨觀點的多維表達等發展階段。
還有一些研究著眼于“橫切面”,即選擇一個時間斷面或重大事件,對其歷史經驗與當代啟示進行深刻分析。有學者關注建黨初期的辦報活動,認為“辦報建黨”奠定了中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和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基礎。有學者關注了《新青年》創辦及改組、延安《解放日報》改版、改革開放時期新聞事業全面改革、新時代新聞事業全面創新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等重大新聞改革,并從中提煉出堅持黨管新聞媒體、堅持人民中心理念、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等八項歷史經驗。
關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發展,直面意識形態復雜形勢
與黨在新聞工作理念與實踐上的不斷創新相呼應,學界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熱度不減,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特點、發展及其與實踐的關系展開。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繼承性、民族性、時代性、創新性等主要特點。
學者們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新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是同步的,形成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是根植于中國實踐的中國化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有學者強調,當前新聞傳播實踐面臨著復雜的意識形態領域形勢、技術帶來的媒體格局變化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的指導地位。
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倡導效果為導向的精準傳播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發表重要講話,引發業界和學界的熱烈反響。
有關國際傳播的研究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一是圍繞復雜變化的國際國內傳播生態,從整體上分析我國國際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有學者認為,我國國際傳播在戰略規劃、理論框架、話語體系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與我國的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極不匹配。有學者認為,應從觀念更新、體制保障、實踐創新、話語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力,切實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大力增強和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有學者強調,國際傳播宜實施以效果為導向的精準傳播,通過對各種傳播資源和手段的精心選擇,實現對不同對象的傳播效果最大化。
二是圍繞國際傳播領域的具體議題,探討如何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有學者認為,通過重大事件主動設置議題,取得傳播話語權,以提升中國的國際聲望,是塑造國家形象的新策略。有學者認為,要發揮出版在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中的作用,通過中國出版“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有學者認為,奧運會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契機,但我國媒體在北京冬奧會對外傳播上尚存在議題設置能力弱、傳播內容單一、敘事視角局限、傳播渠道閉塞等問題,要遵循國際傳播規律,做好冬奧會對外傳播。
立足傳媒生態重構,反思技術“裹挾”傳播現象
技術變革對傳媒的影響成為學者研究的關注點,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一方面,持續探討新技術帶來的內容生產轉向和傳媒生態重構。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技術全方位重塑新聞業,技術嵌入新聞采集、生產、分發和核查等媒體場景中,使新聞傳播由傳統型向智能化轉向。對于社會熱議的智能鏈接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元宇宙”,學界則多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學者們既認為其將催生新的傳播業態、社會形態,也要警惕其背后的資本操縱、治理風險。
另一方面,深刻反思技術“裹挾”下的算法偏見、虛假新聞、倫理失范等問題。有學者認為,新聞生產流程和邏輯被技術改寫,新聞生產表現為職業記者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動態實踐,新聞業正呈現“液化”狀態,多元化新聞觀念和新聞生產重塑傳播生態。有學者認為,技術驅動下新聞業面臨多重倫理困境,主要表現在數據管理與用戶隱私安全、算法風險與算法權力化、把關權的位移與讓渡、社會責任缺位與人文價值缺失等。面對技術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應挖掘技術的深層次內涵,加強對信息傳播的規制。
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現代化
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是傳媒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有學者認為,要提升中國特色新聞學的“三大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水平,構建真正對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發揮支撐作用的中國特色新聞學。
有學者指出,從新文科維度來說,應實現新聞傳播學科的現代化、中國化。有學者認為,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學科體系應該以新聞學基本知識和理論體系作為核心和基礎,以傳播學知識理論作為補充,以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知識理論作為輔助,進行學科設置和課程設計。
還有學者以我國出版碩士教育已走過十年歷程為契機,探討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出版碩士人才培養如何緊密圍繞出版業的轉型升級,樹立協同融合的培養理念,探索創新培養模式,為文化強國賦能助力。
(作者李舒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