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區塊鏈之于鄉村金融:盤活農業資源,賦能合作經濟)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在提升農村市場化程度的同時又保障農民權益,是重點也是難點。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個可靠的記賬系統和賬本系統,天然就是金融的基礎設施。憑借其特有的分布式、開放性、自治性以及信息不可篡改并共享等基本特征,區塊鏈能夠提供一整套系統化、數據化的解決方案,有望打通農業產業上下游,從而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盤活農業資源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為一重要的生產要素已經獲得廣泛認可。在農業領域,區塊鏈技術已將農業產業鏈映射進一個基于區塊鏈和大數據的網絡世界,數據形態的生產要素正在影響和改變農業生產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作為一種公共記賬的技術方案和機制,區塊鏈技術可以整合并共享農村合作經濟資源,將散落的、市場價值低的涉農資源整合為統一的、市場價值高的經濟數據。在真實有效的數據資源下,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農村合作經濟,其最大價值在于可以最大限度消除各合作方的信息不對稱,提高產業鏈信息透明度和即時反應能力,可以打通農業生產和流通方面的堵點,從而實現全產業鏈增值?
例如,從產業角度看,山水田林湖草等生態資源本身就難以定價和交易流通,加之單個的試驗未能形成市場聯合及規模效應,導致產業沒能發展起來。生物資產多但信用記錄少,又面臨著難以監管的挑戰,導致農村金融服務難以普及。
通過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可以實現農產品在區塊鏈上的數字孿生,形成可信、可溯源的區塊鏈資產,為銀行監管農戶資產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模式。
另外,我國林業資源產權體系非常復雜,在農村有集體所有山林,有政府所有山林,山林的使用方法和修林的方法在每個地方各不相同。區塊鏈可以和關聯技術相結合,如遙感技術、無人機的監測技術,對山林進行確權。
特別是隨著碳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山林歸屬的確權意義重大。過去擁有一片山林不能砍伐,除了種木耳、種蘑菇沒有其他獲利的方法。山林作為碳捕捉的重要資源,每年在碳經濟中所生成的利益可能將歸于山林的擁有者,通過搖感技術和區塊鏈的結合,形成資產確權,在資產確權的基礎上形成碳積分的分配體系,以此打開區塊鏈在生態資源領域賦能鄉村金融的新方式。
賦能合作經濟
合作經濟及其普惠金融,奉行分布式的權益結構和業務網絡,與通常的工商企業、商業銀行有很大不同,卻與區塊鏈的構造基礎非常接近。其在一定社區、社群范圍內透明化、民主化管理的經濟金融模式,與方興未艾的區塊鏈技術具有天然的耦合性。
合作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勞動者自愿入股聯合,實行民主管理,獲得服務和利益的一種合作成員個人所有與合作成員共同所有相結合的經濟形式。
截至2020年,農民合作社達到224.1萬家,業務范圍廣泛,覆蓋農林牧漁各業,同時還向著綜合性合作發展:27.7萬家農民合作社面向小農戶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1.3萬家進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2000多家從事民間工藝制品等鄉土特色產業,26.8萬家創辦加工、流通和銷售實體,4萬家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近16萬家擁有注冊商標或農產品質量認證。
雖然我國的合作經濟具備廣闊的土壤且發展形式良好,但是當前我國農民合作社依然面臨諸多難題,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農村缺乏信息化基礎設施,管理頗為低效;另一方面,農村缺乏系統化、數據化的解決方案,產業上下游之間沒有較好地打通,難以高效協作和交易。
與此同時,中國城鄉金融網點功能正在趨于弱化。在數字化條件下,金融持牌機構的基礎設施投入、合規成本越來越高,大量重復建設很不劃算,更有人才隊伍、監管能力等方面的瓶頸制約。真正意義上的農村信用社、合作銀行越來越難出現。
區塊鏈經濟的最終形態在于分布式自治組織,建立在平等互助基礎上的合作社及其聯合組織,正是其現實寫照。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合作經濟組織不斷規范和改進內部管理,提高運行效率;進而通過聯盟鏈與合作聯合組織的契合,解決行業自律和外部監管的難題;還有望促成合作經濟金融運營模式的創新和升級。此外,合作經濟組織還可以為區塊鏈發展提供真實有效的應用場景。
鄉村經濟數字化轉型的要點是多維度、多層面的鄉村經濟協同發展,這不僅是政府層面、政策制定者層面的事情,而是每一個農戶都可以從多維度考慮并參與的,例如從有機農物到擁有附加值的農作物,或是結合網紅經濟、分布式流量為自己打造出一種前所未有且自主可控的新型鄉村經濟數字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