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炒鞋教程里的騙局(“炒鞋”:一場套路連著套路的利益合謀 沸騰)
圖片來自新京報報道。
“國產球鞋被惡意炒作”風波引發輿論持續關注。
據新京報報道,一些國產品牌球鞋在清明小長假第一天就出現線下人流擁擠、玩家搶購,甚至需要排隊進場的情況。而在線上更是出現漲價、缺貨等此前只有海外品牌才能“享受”的“待遇”。
在引發輿論關注后,相關購物平臺發表聲明稱網傳的天價球鞋價格均為賣家個人所設定,已進行下架處理,平臺不參與定價。此后,APP上的這些球鞋價格已趨于正常。
至此,這一國產球鞋被惡意炒作事件暫時告一段落,但是輿論關于此事的討論和爭議還在繼續。
“炒鞋”,顧名思義就是,生產者或銷售者通過炒作的方式,哄抬某品類或某款鞋,人為造成供需關系不平衡,以奇貨可居擾亂市場為代價,從中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
“炒鞋”的本質與炒房、炒黃金、炒虛擬幣等性質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損人利己的營銷手段。套路背后連著套路。
為什么這么說呢?
1.奇貨可居可獲利
首先,我們先從“炒鞋”的盈利渠道進行分析。
在市場營銷中,從簡單的供需關系角度看,當流入市場數量變少,價格也就會上漲。奇貨可居可獲利。
而囤積居奇就是通過非消費模式大量購買,在供需關系抬升價格后,再利用供需關系和價格的時間差,進行銷售套現。
此類模式,在炒房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特別在學區、政策影響、地段升值等多種因素影響下,這在我國房地產市場化前十年表現得尤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炒鞋”行為背后,因為供應鏈的控制權,可能存在品牌商通過背后操盤來獲利的行為。
2.提前布局挖“陷阱”
這種提前布局,主要體現在制造出一種直播帶貨價格優勢大的假象。
幾乎所有的直播帶貨類型,都需要提前“布局”。所謂“布局”,指的是一些銷售商在利用直播帶貨前,就通過電商全渠道提高商品價格,有的甚至提高得非常離譜。
而提前布局的目的,就在于設置消費者利用信息網絡事先查詢比較價格的“陷阱”,造成直播帶貨價格優勢大的假象。
比如,一塊手表出廠價格僅為35元,但通過虛高標價,或炒作溢價,或找流量明星代言溢價,或在重要媒體推發廣告等方式,形成網絡銷售價為3000元。
然后再配合銷售商自我刷單、刷評價等方式,形成已經大量虛假成交的事實。
最終,在直播帶貨或大量推向市場時,按照299元的價格出售。消費者在購買前經過網絡比較價格,造成該產品已經打一折的虛假判斷,往往會大量購買。
就這樣,一塊三十多元的手表,就會被近十倍的價格搶購一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直播帶貨“割韭菜”。
3.“炒鞋”行為涉傳銷
在社交電商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平臺打著“社交電商”的旗號,實際上干的卻是從事多層級、拉人頭營銷的生意,“炒鞋”就是其中一類。
此類營銷模式,不以銷售為主要目的,虛抬價格目的在于方便增加多個層級。
分銷商購買的目的也并非為了銷售,而是為了繼續拉人頭,收取傭金、人頭費、會員費等費用。
在現有已經查獲的傳銷案例中,這些被利用的工具可以是鞋,也可以是保健品,甚至可以是一個概念或虛擬幣——關鍵是,只要能夠借助這個工具,形成傳銷層級就可以。
實踐中,我們見過數百元一條的內褲,也見過幾萬塊錢的一雙鞋,更見過數十萬一套的化妝品或保健食品。
此類傳銷,操盤手多以投巨資雇用明星代言,或上主流媒體做廣告等方式,形成溢價效應,然后再進行下沉操盤。
圖片來自新京報報道。
4.品牌商操控不無辜
最后是品牌商操控。
以上幾個環節大多由銷售商完成,但是在一般情況下,品牌商也愿意通過炒作某款爆款,再配合限量款、經典款、紀念版等方式抬高個體商品價格。
這樣做的目的有幾個:一是能夠擴大自營規模,或者通過分銷分成比例的方式盈利。
二是能夠強化品牌效應,并且映射到其他同系列產品上,相比贊助賽事、提高品質等方式,炒作的方式來得更快,成本更低。
三是打通互聯網銷售渠道。一般互聯網化的銷售中,因減少了中間商的層級,導致價格偏低,對線下實體店沖擊比較大,但通過互聯網爆款的方式,不僅不能減低價格,還能溢價銷售。
因此,網絡爆款銷售非但不影響線下其他款銷售,還能夠實現線上線下兩條線并行。
四是增加爆款生產數量,利用增量來擴大線上銷售團隊規模,最終達到渠道變現。這就好比盲盒銷售,當形成了供需畸形之后,再推出后續相關產品。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通過以上“炒鞋”變現模式的分析可知,參與其中的主體主要涉及銷售商和品牌商。
除了把控市場價格,品牌商主要通過網上種草,以及配合銷售商可能存在的刷量、刷單、刷屏、控評等行為,形成供應鏈的全覆蓋。
在暴利影響下,每個層級和團隊之間都心照不宣,各管一攤。鞋就這樣從用來穿,變為用來炒,最終竟然有資本化貨幣化的趨勢,成為金融工具。
5.一場自欺欺人的泡沫經濟
“炒鞋”、炒房、炒黃金、炒流量明星等炒作經濟,都屬于泡沫經濟,是自欺欺人、愚弄大眾。
一些銷售者與平臺通過軸輻協議形成相對壟斷來把控市場,甚至不惜以犧牲市場競爭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代價,獲取不正當利益,這種行為由來已久。
之所以此次“炒鞋”事件得到更多的社會關切,核心還在于濫用了大眾的愛國之心。
在西方社會向我們潑臟水的“新疆棉花”事件中,大眾樸素的愛國之心是真誠的,反映在市場上,就是公眾更多的對民族品牌的支持,這種赤子之心決不允許被個別品牌和銷售商所利用。
在這個關鍵時期,民族品牌借助社會的“偏愛”,通過品牌品質來獲取更大市場份額,才是正道,而不能為了一己私利、濫用愛國之名來賺快錢,擾亂市場秩序。
□朱巍(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
編輯:陳靜 校對:李立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