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 區塊鏈(區塊鏈專利申請迎爆發期 阿里、平安、騰訊專利數量排名前列)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翁榕濤 廣州報道
11月9日,智慧芽創新研究中心發布《2021全球區塊鏈及中國區塊鏈金融專利創新及科創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區塊鏈技術進入3.0時代,中國是目前在該領域內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申請量約3.3萬件,占比約63.2%。其次為美國、韓國。
數據顯示,雖然區塊鏈早在2008年就已提出,但卻在近幾年迎來爆發期。2018年以來,全球尤其是中國區塊鏈專利技術申請數量高速增長,對比來看,2018 年的區塊鏈專利申請量是2017年的4倍多,2019、2020年同比均呈現增長趨勢。
因中國在專利申請量方面在全球占比最高,也帶動了全球區塊鏈專利的申請趨勢。具體到中國企業而言,阿里巴巴、平安、騰訊、中國聯通等公司區塊鏈專利數量排名前列。
產業鏈中游布局最多 金融業應用增長最快
自2008 年首次提出區塊鏈技術至今的 13 年,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究與技術應用研發等方面都實現了快速發展。2015年以來,相關區塊鏈技術專利在中國逐年遞增,其中2018 年呈現爆發式增長。
從國內外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和演進路徑來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發展需要大數據、 人工智能、5G、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基礎設施支撐,同時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對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從產業鏈來看,區塊鏈產業主要包括上游基礎設施層,中游技術擴展層,下游區塊鏈行業應用層等環節,各環節均涵蓋多個不同的技術及 應用場景。
具體而言,區塊鏈技術擴展層也是產業鏈的中游專利布局最多,占比約62%,包括智能合約、加密算法、分布式技術以及共識算法技術;其次為行業應用層,占比約22%,包括區塊鏈在金融、法律、智能制造、醫療、能源等行業的應用技術;基礎設施層專利數量約占16%,主要包括硬件與基礎服務網絡。
分布式技術發展迅速,相關專利在2020年迎來爆發,全年申請量3771件,超過智能合約、加密算法和共識算法專利申請量的總和。
從應用場景來看,區塊鏈主要涉及金融、醫療、法律、政務相關行業,比如金融行業的供應鏈金融管理、支付清算、數字資產、資金管理、保險理賠及貿易融資等場景;醫療行業的健康管理、藥品防偽、醫療保險及基因數據等場景;政務工作中的行政審批、數字身份、政務數據共享、產權登記及工商注冊等場景;法律行業的司法存證、商用存證及版權保護等場景;溯源行業的供應鏈管理、物流運輸及設備管理等場景。
數據顯示,區塊鏈在金融行業的技術專利量明顯多于其他行業,2018-2020年全球區塊鏈金融平均每年專利申請量超過710件。除此以外區塊鏈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專利在2020年達到383件,超過了法律、溯源的282件和204件,專利申請量僅次于金融行業。
具體到金融細分領域,數字資產和支付清算是中國區塊鏈金融專利主要布局的兩大領域,合計占比73.9%。
我國區塊鏈專利質量有待提升
截至最新,全球有近5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區塊鏈相關專利的申請,中國在區塊鏈技術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一,約 3.3萬件,占比約 63.2%;排名第二的是美國,約6200件,占比約11.8%;排名第三為韓國,約2800件,占比約5.3%。
在中國所有區塊鏈技術專利中,發明專利占比96.5%,占絕大多數;其次為少量的實用新型專利,占2.9%;剩余 0.6% 為外觀專利。具體到中國企業,阿里巴巴、平安、騰訊、中國聯通等公司排名前列。
從專利被引用數量及其分布占比來看,中國區塊鏈專利質量有待提升。根據相關數據,中國區塊鏈專利被引用數量集中分布在1-5次,占比78.4%,被引用數量11次及以上占比 10.5%;而在美國,雖然大多數專利被引用數量也在 1-5次區間,占比 65.7%,但被引用數量11次及以上占比21.5%,明顯高于中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有1.3% 的專利被引用次數大于 100 次,說明相關技術創新程度比較高,影響力比較大,行業認可度較高。中國被引用次數大于100次的區塊鏈專利占比僅 0.1%。
從中國區塊鏈金融專利的地區分布來看,廣東省排名首位,相關專利申請量為386件;其次為北京市,333件;第三為浙江省,共有197件專利與區塊鏈金融相關。另外,上海和江蘇也分別以144件和140件位列前五。
隨著技術突破和政策調整,區塊鏈產業經歷了緩慢增長期、快速增長期,目前已步入產業快速擴張、技術快速發展的高速發展期,專利申請量呈現暴增態勢,大量專利仍處于審查狀態,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將有大量專利授權。技術研發方面,分布式技術是近年來區塊鏈產業重點研發技術方向,硬件與AI架構、智能合約技術、加密算法技術也是業界較為關注的專利布局領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