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朋克這個概念什么時候提出來的(“元宇宙”概念從哪里來?最早見于這部經典賽博朋克科幻作品)
自從扎克伯格宣布公司Facebook即將改名為Meta之后,這個詞迅速火了。但實際上,這個概念也并非扎克伯格空想出來的,而是一個名叫尼爾·史蒂芬森的美國科幻小說家在1992年的小說《雪崩》中提出來的。
在科幻迷眼中,這部作品是賽博朋克的典型代表,《科幻世界》在2009年選登了部分內容,并且在同年出版了這本作品的完整版。在小說中,斯蒂芬森創造了一個并非以往想象中的互聯網——虛擬實境(Metaverse),而是和社會緊密聯系的三維數字空間,與現實世界平行,在現實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絕的人們可以通過各自的“化身”進行交流娛樂。
來自《科幻世界》雜志的編輯李克勤,就是把《雪崩》這本作品帶到中國的人。
如何發現的“元宇宙”?《雪崩》是賽博朋克的經典
“這本書節奏很快,又和網絡相關,正好和國內的互聯網熱對得上,所以就確定了這個選題。”李克勤談到了2009年選擇這一本書時的感覺。實際上,作為一名科幻編輯,李克勤當時對于賽博朋克很有興趣,也做過好幾個人的作品,《雪崩》則是賽博朋克這個流派中很有名的一本。“像史蒂芬森、吉布森這批作家,更重要的標簽是賽伯朋克。國內當時只有我們這里做過系統的引進,比如《雪崩》,吉布森的重要短篇,弗諾·文奇等等。”
相比于提出“元宇宙”這個概念,李克勤對于這批作家的預見性更加佩服:“史蒂芬森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是九十年代,那個時候網絡是很簡陋的,只是最基本的通訊手段。但在作者的想象中,它可以發揮遠比通訊重大的作用,作者就網絡方面的預言,都實現了。”
不僅如此,賽博朋克的作家們對于社會的觀察和預見性也同樣敏銳:“事實證明這些作家同樣很有預見性,那就是高科技與貧困的共存。”
什么是“元宇宙”?“關于宇宙的宇宙”
“元宇宙”這個詞就是史蒂芬森《雪崩》里生造出來的詞匯,是meta和universe兩個詞的嫁接,英文中,這是很常見的造詞法。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這個meta的翻譯方法。因為meta這個詞作為前綴有多重的意義,因此在翻譯的時候還是要用怎樣的詞匯讓中國的讀者能夠更加了解。
“因為在那本書里,人類在網絡中可以做成遠超現實的事,作者所想象的那個網絡也遠比破破爛爛的現實強,所以很明顯翻譯要用‘超越’這個意思。”李克勤表示臉書改名實際上也有這個含義:“‘超越’就是比你強,是更高一個層次的東西。現在臉書改名,用的就是這個含意:我這個東西,比現實還強。”
而“元宇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關于宇宙的宇宙’,就是說存在一個先驗的、精神的世界,那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日常生活的則是虛幻的,是真實世界的‘投影’。”
臉書為何改名“元宇宙”?可能只是個營銷手段
在李克勤看來,“元宇宙”這個概念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科幻的概念,完全屬于科幻作家,而扎克伯格的臉書使用這個概念很可能只是一個營銷手段。
“那天看到臉書改名,我笑了。人家做互聯網生意的,無論國內國外,都講究用大詞兒,一般人大概知道個意思、同時又不是很明白的那類。網上有個相聲,說兩個搞互聯網人對話,很好玩,扎克伯格他們肯定討厭那個相聲。”李克勤舉了一個例子,“就像是一個人說我是從事人機互動的,大家覺得好厲害,換句話說打字員,大家都不愿和他玩了。”
“我們再說元宇宙,按說人類連地球的事都弄不好,太陽系星球都沒怎么去過,宇宙根本談不上,更不用說是超越宇宙的宇宙,和現存宇宙相比更為真實的另一個宇宙了。”李克勤認為元宇宙這個概念是科幻領域的,“這個概念完全屬于科幻作家,玩頭腦游戲的。至于扎克伯格的元宇宙,那是個營銷手段。”
文/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