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背后的七大陰謀(量子威脅下的數字資產,何去何從?)
十年前,人們說量子計算機要50年后才出現,五年前又說需要25年,但量子計算一直在以突破人們預期的速度進步。
2019年9月,谷歌53個量子位的“懸鈴木”問世;
2020年12月,中國科研團隊推出76個量子位的“九章”;
2021年6月,IBM在德國發布歐洲首個量子計算機,并宣告,兩年后會研發出1000個量子位以上的計算機。
麥肯錫預估,到2030年全球將有2000-5000臺量子計算機投入使用。
量子計算的巨大陰影
密碼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與你是否持有加密貨幣無關:
加密技術滲透到互聯網。廣泛使用的安全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S)和傳輸層安全協議(TLS)是加密應用程序
具有量子計算能力的對手可以輕松破解Internet瀏覽器和web服務器之間的密碼,而可能的身份盜竊會給用戶的個人數據和金融數據帶來風險
以加密技術為核心的區塊鏈無法逃脫量子計算的威脅
目前,有兩種加密和分析算法,已被證明在微量子計算機之上運行。其中,更先進的shor算法可以有效破解比特幣使用的橢圓曲線數字簽名算法(ECDSA),以太坊
ECDSA算法可以創建一個隨機的256位私鑰和一個派生的公鑰。利用傳統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幾乎不可能找到生成公鑰的私鑰
然而,量子計算機可以解決公鑰和私鑰間的數學關系,然后泄露并銷毀私鑰
有些人形容量子計算破解密鑰的能力:
就像老鼠在迷宮中行走一樣。傳統計算機需要一條接一條地嘗試找到正確的路徑,而量子計算機可以瞬間計算出所有可能的路徑
隨時都有可能突破防御
量子時代似乎在加速,加密世界的危機感也在與日俱增:
在量子計算機的超強威力眼前,現有加密算法的一半超過將被破解,這意味著大量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處于風險中
這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首先,量子計算機要多久才能突破主流加密系統?第二,是否有可能開發出一種能夠抵抗量子計算的加密系統
對于第一個問題,被稱為“加密貨幣之父”的著名密碼學家大衛·喬姆(David Chaum)認為,這在任何時候都是可能的
“量子計算已經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它可能已經存在,但我們還不知道
他提到,早在2015年,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就指示政府機構停止研究易受量子攻擊的加密系統
“NSA已經認真對待量子計算,我們也應該如此”。
抗量子區塊鏈興起
加密世界應如何解決潛在的量子威脅?科學家們認為,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為現有區塊鏈協議創建保護層以提高安全性,二是從頭開始創建抗量子區塊鏈。
在現有區塊鏈協議上構建保護層聽起來似乎更容易,但相關研發進展相對緩慢。
近期有媒體消息稱,美洲開發銀行旗下的IDB實驗室、劍橋量子(CQ)和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學針對基于以太坊技術的LACChain區塊鏈,開發出一種后量子加密層,可提供量子安全保護。
不過,該區塊鏈需要使用由量子計算機生成的量子熵提供證明,生成密鑰,或許意味著它的實際應用將受限于量子計算的進步和推廣。
更多研究者選擇了第二種途徑,瑞士非營利組織QRL基金會創建的QRL區塊鏈和大衛·喬姆創建的XX Network區塊鏈是該領域的領跑者。
圖片數據來源于歐易OKEx
#數字貨幣##比特幣[超話]##歐易OK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