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我是什么數字(數字人民幣自述: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我是什么數字(數字人民幣自述: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文/中國財富研究院研究專員 孫成喬)從2020年初開始,數字人民幣試點進程不斷加速,e-CNY不再如“薛定諤的貓”一般虛無縹緲,而是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了越來越多用戶的手機上。盡管如此,數字人民幣要想大范圍普及和使用仍需時日,目前外界對它的理解也依然存在著一定偏差。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近日在“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發表了以“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系統”為題的演講,澄清了關于央行數字貨幣的三個誤解,我們也可以借此機會重新審視關于e-CNY的“3W”:我是誰(Who)?我在哪(Where)?我要做什么(What)?

我是誰——DC/EP項目的支付產品

目前來看,大多數人已經可以將央行數字貨幣和Libra、比特幣等其他非央行發行的虛擬數字幣進行有效區分,而更容易混淆CBDC(中央銀行數字貨幣)、DC/EP(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和e-CNY(數字人民幣)這三個看似等價的概念。

首先,CBDC是各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統稱,是一個整體的概念。2020年10月,包括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加拿大銀行、瑞士國家銀行、瑞典央行在內的七國央行與國際清算銀行(BIS)共同發布了報告《央行數字貨幣:基本原則與核心特征》。報告列出了央行數字貨幣的三項基本原則:任何發行都不得損害貨幣和金融穩定;與現金和其他形式的貨幣共存于一個靈活、創新的支付體系中;央行數字貨幣的特性應有益于創新和效率。

在各國的研發項目中,中國版CBDC稱為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事實上,DC/EP雖然看似是CBDC議題的一個分支與具體落實,但其與上述七國央行所設想的CBDC開發思路并不完全一致:一方面,CBDC的應用場景主要分為批發型和零售型,前者限于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之間,后者則面向公眾,中國的DC/EP側重于零售支付場景的應用。另一方面,在CBDC的設想中,貨幣所有權和負債責任都歸央行;而DC/EP則采用雙層運營體系,第一層為中央銀行,第二層包含了商業銀行、電信營運商和幾大第三方支付機構,這樣的雙層設計給予了第二層機構更大積極性和靈活性,并要求其負有更多責任。

根據周小川的解釋,DC/EP是一個雙層的研發與試點項目計劃,并非一個支付產品。DC/EP項目計劃里可能包含著若干種可以嘗試并推廣的支付產品,這些產品最后被命名為e-CNY,即數字人民幣。也就是說,當今后數字人民幣大范圍普及后,我們所接觸到的是e-CNY,而不是DC/EP,更不是CBDC。

我在哪——試點加速,落地可期

對于數字人民幣的“我在哪”,需要回答的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哪個地區”,更是試點時間表上的“哪個階段”。

從地域上來看,自2020年4月16日以來,數字人民幣已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以及北京冬奧會進行試點。4月1日,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國內,數字人民幣在多個地區正在試用,包括在冬奧會的場景下使用,數字人民幣的測試的場景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與香港金管局一道合作,在跨境使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技術測試。”

從渠道上來看,目前主要有兩種開通方式:一種是直接內嵌于各手機銀行App中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功能,一般下載手機銀行就能開通;另一種是銀行向客戶發出定向邀請,客戶收到邀請后在手機端下載“數字人民幣”App并開通錢包。由于目前仍在試點階段,以上兩種渠道僅在特定地區的特定時間段支持開通和使用,尚未面向全體公眾開放。

從試用版已上線功能來看,以“數字人民幣”App為例,目前可支持開通國有六大行和網商銀行(支付寶)下的數字錢包,每個數字人民幣錢包可綁定銀行卡進行充值和提現,也可以實現錢包和錢包之間的相互轉賬,同時支持二維碼收付款,整體設計仍類似于我們所熟悉的微信、支付寶錢包。此外,每個數字錢包下還可再開立各個商戶的子錢包,目前支持的商戶包括滴滴出行、攜程、美團、京東、蘇寧易購等,開通子錢包后,可在相應的商戶App中支付時使用數字人民幣錢包進行免密支付。

我要做什么——可控匿名的現代支付體系

事實上,自人民銀行宣布研發數字人民幣以來,對于這種數字化M0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一直質疑聲不斷,在剛剛結束的“2021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周小川也澄清了其中最具爭議的三個誤解:一是中國的數字貨幣要替代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國際上支付貨幣的地位;二是把數字貨幣與人民幣國際化密切掛鉤;三是DC/EP和e-CNY想取代現在第三方支付的角色。

周小川表示,人民幣支付系統的現代化、數字化對于提高人民幣的地位,提高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但也不是太大的幫助。人民幣國際化更多地取決于體制、政策上的選擇,更多地取決于我國改革開放的進展,而不是取決于技術上的因素。

此外,央行曾明確表示,DC/EP計劃是一種雙層系統,整個研發隊伍由人民銀行組織,由主要商業銀行,包括工農中建等,還有電信營運商和幾大第三方支付機構共同參與研發,是在他們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瞄向升級換代的新臺階。“大家都是在一條船上,當然在一條船上的人有時候也會有不同意見,有時候也可能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爭議,但畢竟是一條船上。并不是有些人說的好像是一種‘內斗’,不是誰會取代誰。”

其實,會產生以上種種質疑和誤解并不奇怪。

近年來以比特幣(Bitcoin)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大行其道,這些虛擬貨幣有隱蔽性強、難以追查的特點,因此也成為洗錢犯罪、非法集資的新手段,市場早已呼吁央行盡快出臺措施嚴加整治。另一方面,國際貿易中的跨境匯款成本仍然較高,此前用Libra作為一籃子貨幣做跨境匯款的構想曾備受爭議,而去年4月16日Libra正式發布白皮書v2.0版本之時,也剛好是數字人民幣開展第一批試點的時間。盡管后來臉書放棄了使用一籃子貨幣而改為使用僅錨定美元的Diem,但此前的各種背景因素和時間上的巧合難免讓人對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產生聯想。

就國內而言,目前以微信、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較為成熟,加上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人們早已習慣了這些支付模式。而從目前內測版本的數字人民幣錢包來看,其主要功能、界面設計和微信、支付寶并無明顯差異。另外,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微信、支付寶只需要一個就好,可以綁定各個銀行的卡,易于操作和管理;而數字人民幣則是在每個銀行下都可開立一個數字錢包,不同銀行開立的數字錢包又可以綁定同一張銀行卡(不論是哪個銀行的),這樣的設計明顯增加了賬戶管理的復雜程度。在第三方支付的用戶黏性已經較高之后,讓人們接受一個新的支付產品,那這個新產品必定是要有過人之處的,否則不論是替代還是與現行第三方支付并行,都是困難的。

那么,數字人民幣的亮點到底在哪里呢?目前來看,“可控匿名”是核心關鍵詞。“匿名”就是保證用戶的隱私不被侵犯或盜用,而這是目前第三方支付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可控”是指對某些活動實行必要的監控,確保交易不涉及違法犯罪行為,這方面是比特幣這些虛擬貨幣的重大缺陷。顯然,二者之間存在著對立關系,而DC/EP就是要在這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已提出或實現的功能來說,“雙離線支付”是匿名性的一個體現,而如何在此基礎上保證可控性,則是技術和政策層面更需要攻克的難題。

盡管e-CNY仍然面臨著諸多考驗,但正如周小川先生所說,“支付系統現代化是一段時間邁一個臺階,這個臺階一般來講是比較大的臺階,大家才有足夠的動力,”而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這個臺階還是很值得邁上去的。”

來源: 中國財富網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