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是騙局嗎(瑞銀:加密貨幣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貨幣,致命缺陷是“雙重支付”的問題)
本周,瑞銀的首席經濟學家保羅·多諾文(Paul Donovan)在一段視頻中表示,加密貨幣固有的“根本性缺陷”是,當它的需求下降時,供應通常不會隨之減少。他說,這意味著加密貨幣可能永遠無法作為實際的貨幣來發揮作用,因此它們不能被視為真正的貨幣。
多諾文解釋稱,一種“合格的貨幣”是可以作為穩定的價值儲存手段的,即它們能夠確保明天能夠購買與今天相同的一籃子商品,這是因為央行能夠在貨幣需求下降時減少供給,進而支撐其價格。但大多數加密貨幣沒有停止供應的機制,因此當需求下降時,它們的價值會下滑,進而導致購買力的崩潰。
多諾文表示:
“當人們完全不能確定明天能夠使用某物購買什么時,他們就不會將其視為貨幣。”
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里,比特幣期貨與大多數主要貨幣的合約一起上市,但每日交易量的差異表明,一些投資者尚未將比特幣視為一種成熟的貨幣。
當比特幣的價格在周四暴跌11%時,1月份比特幣期貨的交易量略高于1.3萬美元,而日元期貨的交易量約為這一數字的六倍。
另外,加密貨幣還有一個致命缺陷,導致它無法成為真正的貨幣。那就是“雙重支付”的問題。
同一個代幣用于兩次支付中,就是雙重支付。這就好比有人買了一輛車,付錢給賣家后把車開走了,但他又把錢要回來了,再買下一輛車。
這個問題在物理貨幣世界中并不存在。比如黃金,一旦你花掉它后,它就成為了下一個人的財產,你不可能重新利用它進行交易。紙幣也是如此,而且紙幣有其復雜的防偽技術,很少有人能破解并復制假幣,因此其安全性較高。
但在數字貨幣世界,加密貨幣容易被復制或消費兩次。這是因為,加密貨幣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不需要任何中央權威機構來支持或監督它交易,因此其處理電子轉賬的不是銀行系統,而是區塊鏈。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共享數據庫,它可以記錄比特幣的轉移時間和去向。加密貨幣的交易,一般是先由非關聯第三方驗證交易,然后再在區塊鏈中進行委托交易,就可以交換貨幣。
區塊鏈有其分類賬技術,分類賬指大型網絡中每個參與者獨立保存和更新的數據庫,交易后的加密貨幣將進入到分類賬中。另外,買家通常要確認六次才會進行付款。出現“雙重支付”的情況,意味著區塊鏈被人操縱了,加密貨幣只驗證了一次就進入到分類賬中,然后這筆加密貨幣被撤銷,用于下一次交易。
不過數據公司Coin Metrics的聯合創始人Nic Carter說,很少有人在確認一次后就馬上付款,所以更可能的情況是,有兩個區塊使用相同的資金進行交易,但其中一個區塊最后撤銷交易。
目前,人們正在密切關注區塊鏈的潛在影響,谷歌中關于“比特幣雙重支付”的搜索量激增。但Nic Carter認為“雙重支付”的問題“并不可怕”:
“對我來說,這并不意味著買家被騙了。我更傾向于認為這是技術或者軟件存在的bug。”
比特幣和區塊鏈開放技術專家Andreas Antonopoulos也表示:
“比特幣區塊鏈完全按照設計運行,并且一直這樣運行整整12年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是一個區塊的重組。這些操作平均每兩周發生一次,是共識算法的正常組成部分。”
Mark Cudmore也稱,區塊鏈技術從未被破壞,只是加密貨幣時間跨度較長的交易確認過程,讓一些人“雙重支付”成為可能:
“這就是為什么通過多個區塊確認交易是加密貨幣的一個設計特征,而不是一個漏洞。使用單一區塊確認的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通過六個區塊確認才是安全的。”
不過,他承認多重確認的過程減緩了比特幣交易的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成為主要貨幣的可能性。
Mark Cudmore表示,如果人們只是純粹購買比特幣,那么多重確認的操作影響不大;但如果人們是視比特幣為未來貨幣,這一影響就很大,不過目前后者只是少數。
來源:金十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