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校專業解讀(新設專業解讀:數字經濟)
專業概況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經濟轉型發展已經列入國家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數字經濟已發展成為中國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關鍵力量,對實施供給側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穩步提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數字經濟專業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催生的新興專業。本專業以經濟學為根基,數字技術為手段,融合管理科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交叉學科與技術,研究數字經濟的運行規律,測度數字經濟的規模,規劃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發展,實現數字技術與工業、農業、服務業等行業的深度融合。
主干課程
經濟學模塊: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管理學、統計學、會計學等。
數字技術模塊:區塊鏈原理及應用、Python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及應用、Python大數據分析、互聯網+運營管理等。
數字經濟應用模塊:數字經濟概論、基于大數據的經濟分析綜合實訓、社會經濟調查實訓、統計綜合模擬實訓、區塊鏈金融實訓、數字營銷實驗、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
培養目標
數字經濟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了適應國家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有良好政治素質與道德修養,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及數字技能,熟悉中國數字經濟運行規律與改革實踐,具備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經濟大數據統計分析、金融大數據應用分析技能,以及產業數字化規劃與建設能力,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技術,熟練掌握具體經濟活動中的大數據應用分析技能;著重培養掌握大數據應用技能,在各類數字經濟活動中,能融合現代管理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數據分析挖掘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企事業單位數字化轉型、以及競爭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能在各類與數字經濟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從事數據分析與挖掘、數字化轉型建設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
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修養;
2.具備良好的數理基礎,掌握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等理論知識,能夠綜合運用現代經濟方法與手段進行社會調查、經濟分析;
3.具備一定的大數據技術基礎,能夠將大數據技術綜合應用于數字經濟相關領域的分析與挖掘,輔助決策,解決實際問題;
4.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能熟練使用行業代表性數據軟件;
5.熟悉經濟、管理、數字經濟與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相關政策、法律和標準等方面的知識,能夠對企事業單位的數字化轉型進行規劃和實施,促進產業數字化的發展;
6.掌握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具備數據經濟分析能力;
7.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8.具有終身學習意識,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信息獲取和職業發展學習能力;
9.具有一定的外語應用能力,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
10.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就業前景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數字經濟吸納就業能力顯著提升,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為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大大高于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專家表示,數字經濟時代新就業形態的涌現,既是新產業、新業態不斷發展的結果,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就業領域的反映。
數字化管理師、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13個新職業信息。自2018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穩定并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以來,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大量的新業態、新職業,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持續上升。
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提供了新可能,也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新機遇、新渠道。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離不開專業化、復合型人才。“未來,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攀升既需要懂技術的人才,也需要懂管理的人才。”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認為,在數字技術研發方面,需要加快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逐步提升國際科技的話語權;在企業經營層面,則需要擅長重組業務管理流程、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國際接軌等方面的管理型人才。
高校推薦: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浙江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安徽財經大學、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