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長江上游城市(瞭望 長江上游“首位城市”崛起記)

長江上游城市(瞭望 長江上游“首位城市”崛起記)

“鐵(鋼鐵)飯碗”是攀枝花與生俱來的優勢,未來攀枝花將繼續發揮鋼鐵產業傳統優勢,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

坐擁世界級資源的攀枝花,正充分發揮釩鈦資源富集優勢,全力推進釩鈦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著力做強“鈦釩碗”

利用得天獨厚的金色陽光資源,攀枝花持續做好“陽光文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清潔能源和陽光康養旅游度假產業,力求創造更多富民“金飯碗”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任硌 葉含勇 胡旭 胥冰潔

她還很年輕,是個“60后”;她也很神秘,因重大使命誕生;她也曾孤寂,藏在長江上游的高山峽谷里;她以花為名:攀枝花市。

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在四川最南端接納雅礱江后流經川滇兩省之間,古稱瀘水。千百年來,川滇交界處人煙稀少、經濟凋敝。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

一千多年后,曾經的“不毛之地”上,長江上游“首位城市”迅速崛起,見證著千里金沙江的時代巨變。

攀枝花中心城區 攀枝花市委宣傳部供圖

守住“鐵飯碗”固本強基

攀枝花市區有一座花瓣狀建筑,是近年落成的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下稱三線建設博物館)。博物館展陳豐富,既有全國三線建設情況,也有攀枝花的前世今生。

三線建設博物館副館長、原攀枝花市文物局局長張鴻春全程參與該博物館籌建,對攀枝花的城市歷史如數家珍。

據張鴻春介紹,20世紀60年代,攀枝花因豐富的釩鈦磁鐵礦,成為國家三線建設重鎮。數十萬建設大軍從全國各地奔赴這個當時僅有“7戶人家1棵樹”的金沙江畔古老渡口,投身鋼鐵基地大會戰。在“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的艱苦條件下,建設大軍創造了在2.5平方公里坡地上布局成套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突破筑路禁區建成成昆鐵路、攻克用普通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世界性難題等奇跡,圓滿完成國家任務,為新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貢獻了重要力量。

三線建設背后的奉獻和犧牲、青春和汗水,已經銘記在博物館里。英雄鑄就的“三線精神”——“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至今仍在傳承發揚。

張鴻春說,攀枝花開發建設初期面臨的第一個技術難題是,攀枝花鐵礦是國內外罕見的高鈦型釩鈦磁鐵礦,冶煉過程中渣鐵不易分離。“國外很多專家斷言,這是無法冶煉的‘呆礦’。”

1970年7月1日,攀鋼煉鐵廠一號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

三線建設博物館里,一塊由第一爐鐵水鑄成的印有“攀枝花”三個字的紀念鐵依舊锃亮,訴說著中國人的堅強。

攀鋼集團宣傳部部長馬海波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目前中國30%的鐵路鋼軌、70%的城市地鐵軌道產自攀鋼……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創業,攀鋼已發展成為引領全球的產釩企業,中國核心的鈦原料和產業鏈完整的鈦加工企業,以及世界頂級的重軌生產基地,同時還是中國重要的汽車用鋼、家電用鋼、高強結構用鋼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特殊鋼生產基地。攀鋼集團2021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

走進坐落在山坡上的攀鋼釩軌梁廠,長達1500米的廠房內建有兩條萬能生產線,可生產重軌、型鋼和方鋼三大系列近百個不同規格品種,年產鋼材160萬噸。

“從1983年第一次出口印度至今,攀鋼出口鋼軌累計超過300萬噸,遍布世界35個國家和地區。今年11月,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成功試驗運行,全線所用鋼軌和道岔都由攀鋼制造。”釩軌梁廠副廠長馮偉說。

攀枝花市委書記張正紅告訴本刊記者,“鐵(鋼鐵)飯碗”是攀枝花與生俱來的優勢,攀枝花因鋼鐵而生,要繼續發揮鋼鐵產業傳統優勢,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進一步鞏固高速重軌鋼等現有產品優勢,大力發展高性能模具鋼、高端結構鋼等先進鋼鐵新材料,努力打造全國釩鈦低微合金鋼材制造基地和西南地區鋼鐵材料制造服務基地。

做強“鈦釩碗”創新求變

“鈦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鈦白粉應用領域廣泛,鈦金屬則是航空航天、醫療器械、高檔日用品等的重要原料。”馬海波說。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工業材料處副處長卿家勝介紹,攀枝花所在的攀西地區鐵礦資源占全國19.6%;鈦資源(以二氧化鈦計)占全國90.5%,占全球35.2%;釩資源(以五氧化二釩計)占全國52%,占全球11.6%。

攀鋼是中國目前產業鏈最為完整的鈦加工企業和中國最大的鈦精礦生產企業,研制生產的鈦金屬及鈦合金系列產品廣受市場追捧,鈦渣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釩被稱為“現代工業的味精”,只需在鋼中加入萬分之幾的釩,就能大增鋼的韌性、強度,耐磨性及耐蝕性極好,既耐高溫又抗嚴寒。

據了解,攀枝花2021年五氧化二釩產量為3.57萬噸,總產釩量約占全國27%,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釩產品綜合生產基地,釩鈦高新區已被納入四川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重點園區。通過自主創新,攀鋼的釩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一,自主研發出釩氮合金生產及裝備技術,打破了國外企業獨家壟斷全球市場的格局;首創氧化釩清潔生產工藝,開啟了全流程“三廢”零排放的新紀元。目前,攀鋼正在積極推進2000立方米電解液生產線項目。

走進攀鋼集團四川鴻艦重型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車間,本刊記者看到該公司依靠自主研發能力設計轉化并制造的鈦帶軋機正在運行,其軋制的0.1×500mm寬幅鈦箔材相當于2張A4紙厚,可以用手撕開。

“0.05~0.1mm極薄鈦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及新能源等領域,市場前景廣闊。”鴻艦公司機電分公司副經理馬越告訴本刊記者,公司仍在繼續攻關,力爭攻克0.1mm以下的極薄鈦帶軋制技術。

2013年,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獲國家批復,攀枝花全域納入,已形成從鈦礦到鈦材的鈦金屬全產業鏈和全系列冶金用釩制品產業鏈。2021年攀鋼釩渣產量48萬噸,釩制品產量4.33萬噸,釩產品國內、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0.9%和20.6%。

“坐擁世界級資源,我們必須做強‘鈦釩碗’。”張正紅說,攀枝花正充分發揮釩鈦資源富集優勢,全力推進釩鈦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快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持續推進釩鈦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提高釩鈦資源就地轉化率,做大做強鋼鐵、釩鈦產業集群,建強中國釩鈦之都,打造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

四川鴻艦重型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工作人員展示該公司所生產的0.1mm極薄鈦帶(2022年11月28日攝) 胥冰潔攝/本刊

創造“金飯碗”善治富民

攀枝花雖地處川滇交界處的欠發達地區,但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里屬南亞熱帶干熱河谷氣候,光熱資源富集;金沙江和雅礱江帶著豐沛的水利和水能資源在境內匯聚;干熱河谷的風可以輕松帶動風電機組;擁有面積僅次于成都平原的安寧河谷平原的一部分,被譽為“天府第二糧倉”……

攀枝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江海認為,后發的通江達海交通優勢讓攀枝花的區位優勢在長江上游更加凸顯:成昆鐵路及其復線的開通、京昆高速的建成、保安營機場的投運,縮短了這個西南腹地城市與外界的時空距離。

11月底,當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驟降入冬,暖陽當空的攀枝花,仍有芒果挺立枝頭。

“我們這山上的芒果可以銷售到12月底。”鹽邊縣桐子林鎮金河村種植戶陳光羽告訴本刊記者,他家約7萬斤芒果已以6.3元一斤的價格打包銷售給一個外地客商。

攀枝花市委提出,除了端好“鐵飯碗”、做強“鈦釩碗”,還要創造“金飯碗”,利用得天獨厚的金色陽光資源,持續做好“陽光文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清潔能源和陽光康養旅游度假產業。

鹽邊縣委書記王興全兼任鹽邊縣芒果現代農業園區的園長,他說,近三年,園區累計整合財政資金、社會資金等4.5億元,從主體培育、基地建設、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帶動1.3萬戶農戶種植芒果。目前園區已種植芒果15萬畝、投產面積12.5萬畝,2021年實現總產值30.3億元,當年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6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28%。

數據顯示,鹽邊全縣擁有35.8萬畝晚熟芒果,種植面積居全國前列,產業助推鄉村振興成果初顯。

陽光不僅“關愛”芒果,也孕育出“天府第二糧倉”。在米易縣的安寧河畔,成片的標準化農田和一頂頂大棚錯落有序,已建成的10萬畝稻菜輪作標準化種植基地5月到10月種植水稻,11月到次年4月種植蔬菜瓜果,土地畝產值從2萬元提升至5萬余元。

安寧河谷地勢平坦,但在山高谷深的金沙江河谷,千百年來卻“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飽受工程性、季節性缺水難題困擾。

為改變千年困局,攀枝花會同三峽集團,利用烏東德水電站庫區設計的水資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開發“三結合”項目即將開工。

攀枝花市鐵路和機場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吳江介紹,利用豐富的水風光電資源優勢,“三結合”項目主要由多年平均引水量1.33億立方米水資源配置工程、3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和300萬千瓦光伏、風電新能源開發項目組成,總投資約362億元。實施后將新增灌溉面積55.9萬畝,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15.9萬畝,耕地復種指數由1.34提高至2.1,將徹底破解該區域工程性、季節性缺水難題。“這堪稱攀枝花的‘都江堰’。屆時,在山上插根扁擔,都能長成樹。”吳江說。

在木棉花開的山崗上,記者看到這里既有企業廠房,也有綠樹成蔭的現代小區,資源型城市正變身陽光康養地。每到冬季都會吸引來自成都等地的大批“候鳥”市民,2021年全市康養產業增加值達144.7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2.8%。

攀枝花市目前正承擔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共同富裕試驗區、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全國重要清潔能源基地、天府第二糧倉、四川南向開放門戶等建設重任。“我們有信心辦好這些新時代大事,讓這‘三個飯碗’托起長江上游‘首位城市’。”張正紅說。■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