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 區塊鏈(Web 3.0是什么?區塊鏈熱潮下核心概念的硬核科普)
之前的文章講過,未來至少十年經濟的主線已經由以土地、房產為信用主體的投資拉動型增長,過渡到強調內需、消費和自主創新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需要新興產業的引領。而在新興戰略領域,我個人比較看好的是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中美的人工智能技術及產業應用和即將到來的Web 3.0區塊鏈浪潮。
一句馬后炮的話:認知決定命運。
但事后諸葛亮固然輕松,身處時代浪潮中的我們要想認清大趨勢并不容易。
隨波逐流很可能只換來若干年后的扼腕嘆息,正如20年前錯過核心城市的房產和PC互聯網、10年前錯過移動互聯網和虛擬貨幣、6年前錯過抖音快手、2年前錯過新能源,唯有不斷學習思考才能在復雜的時代趨勢中把握先機。
為了避免不被時代拋棄,閱讀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方法。
這里向大家分享韓鋒老師的一本書《區塊鏈國富論:論全球信用算法共識的未來財富》,我對這本書逐章作了讀書筆記,雖有尋章摘句之嫌,不能盡其深義,但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快速了解這一領域的發展趨勢。
韓鋒,清華大學iCenter導師。曾主持清華大學“基于網絡(大數據)的創新人才評價“系統開發;任網絡教育實驗室副主任;美國甲骨文教育基金會中國項目合伙人;比特幣基金會終身會員。
內容比較干,建議收藏慢慢消化,感興趣的可以去讀原書。
以下:
《區塊鏈國富論:論全球信用算法共識的未來財富》這本書是2021年3月的時候出版的,2021年9月人民銀行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監管環境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客觀來講區塊鏈技術以及其衍生的各類數字貨幣的確存在“過度炒作、過度投機”的風險,區塊鏈的理想很偉大,但落實到現在更多的是發行數字貨幣進行二級市場的投機和炒作,目前的各類Web 3.0應用也沒有很好地提供不可替代地用戶使用價值,開發力量薄弱。
按照韓鋒老師最新發表的文章(2022年7月9日)說就是,“在Web3的世界里目前強調去中心化,但是缺乏信用的主體”,所以他們最新的方向是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身份(DID),提出了靈魂綁定令牌(Soulbound Tokens)的概念,類似于去中心化的身份證,通過算力進行保護,有了這個“身份證”,在Web 3.0中的活動就不局限于炒幣或者大規模NFT的交易,而是可以參與各種項目,積累信用,參加長期的利用信用的智能合約、創作、設計、游戲等豐富的活動,這樣可能掀起第三輪財富共識(貴金屬-紙幣-數字貨幣)的偉大浪潮。
第一章 財富的本質
主要內容:本章主要探討了財富概念的來源及其本質。人類文明為什么產生了財富的概念?作者引用《人類簡史》的觀點,人類社會經歷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三個階段,在認知革命階段智人開始想象抽象事物,這使得超過150人的集體合作得以進行。而財富就是一種價值共識,當每個人都持有貝殼/黃金具有價值的信念的時候,貝殼/黃金就能夠作為一種商品交換的媒介,成為了一種“信用資源”。從古至今,這樣一種信用資源不斷演進,從原始時期的貝殼到貴金屬,再到銀行創造的匯票、紙幣,直至今天的數字貨幣,都是這樣一種基于共同信念的信用資源。比特幣的價值來源于,首先它通過私鑰做到了數據私有,其次通過算力驗證作為保障構建起了共同信念,因此數據變成了一種新的財富。
復雜經濟學的鼻祖布萊恩·阿瑟:“(自由市場)經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計算體,是一個龐大、分散、大規模并行、隨機的計算題。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成為一系列時間中程序性地發展的系統,它是由算法驅動的。”
評論:本章主要介紹了作者認為的財富的本質,作者認為財富的實質是一種基于共識的信用資源,我認為這很有洞見,按照這個觀點延申,一切能夠產生共識的被認可的東西都可以視為財富,或者至少是潛在的財富,例如被廣泛認可的學歷、美貌或者權力,當然這些特質可能不能被分割與交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從概念上來講,他們與財富是同源的、接近的。本章的許多概念在《人類簡史》和經濟學教科書中也有涉及,有其獨到見解,但沒有很新的東西。
第二章 財富共識產生的七大原則
本章主要介紹了作者認為的財富共識,也就是信用資源產生的七大原則:財產私有原則、價值錨定原則、大規模交易原則、科學和技術推進原則、信息充分交流原則、分布式計算原則和適應政府監督原則。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資產通過私鑰簽名確定了數據的歸屬,符合財產私有原則,錨定科技創新與未來的價值(這一點個人認為對美元更加適用,對于比特幣的價值錨定作者沒有具體論述),擁有大規模的交易(目前BTC日交易量11億美元),區塊鏈反映了科技的最新進展,在上萬個節點中公開記錄每一筆帳,符合信息充分交流原則,全網的公開競爭記賬符合分布式計算原則,而區塊鏈財富共識未來能否穩固,還與政府能否科學監管密切相關。
評論:本章講各類抽象的財富,如黃金、美元、比特幣等為什么能夠成為財富共識。作者強調的財富共識,也是信用資源,在我看來都是一種貨幣形式,在生產力不斷增加的社會中需要不斷增加的貨幣量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這些增加的貨幣量也會對生產反過來起到促進作用。但其中有一點沒太明白,作者沒有充分論述比特幣錨定的價值,如果說黃金錨定的是貴金屬的自然實物的稀缺性,美元錨定的是美國政府的信用、軍事霸權和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能力,那么比特幣錨定的是什么價值呢?作者沒有明確回答這一點,個人認為可能比特幣的價值錨定類似黃金,一方面從設計上確保了上限2100萬個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可能是其作為數字貨幣鼻祖的歷史地位,搶占了所有人的認知。
第三章中華文明與財富共識
主要內容:本章主要闡述中國古代并非沒有市場經濟,相反我們的傳統貨幣體系延續了兩千年。中國很早就發生了以貝殼為財富共識的認知革命;商代青銅冶煉技術發展,中國進入了延續2000多年的銅錢時代,然而由于錨定稀缺的自然資源,國內還經常熔鑄銅錢制造銅器,因此經常造成錢荒;明朝時期開始形成以白銀為載體的財富共識,對世界市場和貿易造成巨大的影響力。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儒家推崇血緣關系而不是個人、儒家思想對自由平等的市場交易原則存在內在沖突、皇權常常對自由市場過分打壓、沒有采用復式記賬法發展征信和銀行系統等原因,中國在全球財富共識中被邊緣化。區塊鏈財富時代,中國有著市場精神扎根、社會高度崇尚科學、互聯網經濟走在世界前列、民眾參與區塊鏈財富共識熱情高漲等重大優勢,掌握新的財富共識的重大機遇。
評論:作者論述了中國古代的財富共識發展歷程,我認為中國古代有著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這是毋庸置疑的,宋代甚至產生了交子這樣先進的貨幣形式。對于近代的屈辱歷史,我也不想贅述。但很想探討區塊鏈財富時代中國是否能夠把握機遇,2021年央行已經在國內全面禁止挖礦以及中心化交易所,同時明確“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活動存在法律風險。任何法人、非法人組織和自然人投資虛擬貨幣及相關衍生品,違背公序良俗的,相關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由此引發的損失由其自行承擔;涉嫌破壞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的,由相關部門依法查處。”同時政府發行推廣了數字人民幣,由此可見,政府對新一輪的區塊鏈財富共識發展高度關注,但同時加強了監管,至于已有的虛擬貨幣的發展命運,至少就國內而言,目前看來要打一個問號了。
第四章從數字經濟到數字貨幣
主要內容:人類經濟活動歷史上一直強調生產,幾乎所有資源都與生產化對接,但交易被長期忽視了,在某些時候甚至成為經濟體系的瓶頸。以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經濟帶來了繼生產大爆炸之后的交易大爆炸,交易開始從以企業為核心轉向以個人賬戶為核心。社會主流信用資源可能由以大型央行和大型企業為核心為社會創造財富共識,向錨定個人賬戶和數據創造財富共識轉變,這是一項石破天驚的改變。
然而,在現有互聯網體系中無法實現,因為傳統的互聯網不保護用戶的數據,無法完成數據的確權。因此,區塊鏈的價值得到凸顯,區塊鏈通過分布式的記賬系統實現個人數據的確權,“每個人的大數據都是科學計量的,本質上反映一個人創造價值的能力”。
而央行發行數字人民幣就是為將來個人的數據能夠變成個人資產提供底層的支撐,只有央行才能夠打通各大互聯網平臺的數據,歸結到個人ID的名下,成為個人的資產。由于區塊鏈上的數據財富共識具有天然的全球匯通性質,因此可以期待這樣一種新型的財富共識能夠在未來的人民幣國際化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點上美國推出的Libra也有相似的雄心,Libra通過錨定美元首先占據全球支付領域,再通過區塊鏈技術為數據資產確權,推動進入數據私有時代,為實體經濟注入新的財富共識。
評論:本章收獲不淺,之前我對區塊鏈膚淺的認識局限于炒幣,沒有領悟到區塊鏈將如何對整個經濟體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如果中國數字人民幣能夠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通各大互聯網平臺的數據,將其歸集到個人ID名下并完成數字資產確權,形成新的以私有數據資產為基礎的財富共識,那么個人的創新創造將被空前鼓勵激活,整個經濟體將迸發出新的活力,人民幣的國際化也將實現重大進展。這方面的構想我想高層肯定也有考慮,但目前來講還在一個很初期的階段,但區塊鏈技術對經濟形態、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將是無可避免的。
第五章區塊鏈財富共識簡史
主要內容:本章主要講述區塊鏈主要項目的發展歷史。
第一階段 比特幣:1993年,網絡組織“密碼朋克”已開始關注私鑰簽名技術,并可以為數字確權了,這具有里程碑的意義。2008年比特幣誕生于中本聰那篇著名的論文,2009年開發了相應的開源代碼。比特幣通過挖礦,每10分鐘競爭一個區塊的記賬權,率先解出SHA256密碼學難題并得到全網大部分節點核對接受的礦工可以獲得50個比特幣的獎勵(以后每四年減半一次),通過這種方式比特幣實現了私有化+信息公開透明原則。
2010年MT.Gox交易所在東京成立(后倒閉),2011年比特幣中國成立,這些交易所支持比特幣24小時交易,比特幣的全球大規模交易開始出現,市值火速攀升。中國的“烤貓”(網名)制作ACIS礦機,“南瓜張”設計了比特幣礦機芯片,吳忌寒成立了比特大陸(長期掌握了比特幣算力的50%),在挖礦領域中國曾經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人批判比特幣沒有任何使用價值,是龐氏騙局,但比特幣具備財富共識的七大原則,類似于一種新時代的黃金(黃金也沒有太大的使用價值),具有技術上的優勢,代表全球財富共識的未來。
第二階段 去中心化金融(DeFi):BM創立了比特股,使用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不用靠算力挖礦,比較節省能源)共識機制和DEX(去中心化交易所),但由于運營不善失敗了。加拿大人Vitalik(人稱“V神”)創立了可編程的區塊鏈ETH(以太坊),能夠運營去中心化算法執行智能合約,到2017年智能合約支持的區塊鏈項目大爆發,ETH價格被推向新高。符文·克里斯滕森(Rune Christensen)用智能合約發起了一個去中心化質押發行穩定幣的系統MakerDAO,錨定ETH發貸。
去中心化存儲:天王級項目IPFS(Filecoin)發布于2015年2月,2020年10月15日,Filecoin主網上線,Filecoin價格一度飆升到兩百多美元,市值甚至超過比特幣。
亦來云(這個是作者自己參加的項目):打通用戶鏈上鏈下數據,明確數據所有權,打開區塊鏈的數據征信賽道,這符合未來財富共識將從大銀行圍繞大企業賬戶形成的機制(借貸發行貨幣),轉向圍繞區塊鏈個人賬戶(DID)基于個人確權大數據形成財富共識的大趨勢(DeFi)。這個項目目前官網仍在運行,但不知在去年9月區塊鏈監管新規以來在國內的存活狀況。
第六章從牛頓力學的實在觀到量子力學的實在觀
主要內容:牛頓力學的實在觀:宇宙是由孤立的原子構成的,原子間除了相互作用外沒有其他內在聯系,原子會確定性地處于時空的位置,而且運動遵循確定的軌道,該軌道由牛頓三大定律決定。建立在牛頓力學基礎上的實在觀很容易得出宇宙未來完全可以預測的結論。法國著名的數學家拉普拉斯將牛頓力學實在觀拔高到了至高無上的高度,他說可以想象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靈,他能夠計算出未來宇宙的所有情況,后來物理學把這樣的神靈叫做“拉普拉斯妖”。
能計算出宇宙中所有原子確定軌道的拉普拉斯妖
量子力學的實在觀: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最左邊的電子槍在實驗中確保每次只發射一個電子,向右通過雙縫S1和S2(具體通過的是哪一條縫未知),再向右打到最右邊的屏幕P上形成一個亮點。電子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發射成千上萬個電子(實驗保證先后發射的電子之間沒有相互影響),觀察所有電子的亮點呈現出來的模式。
單電子雙縫干涉實驗
結果顯示,電子穿過雙縫最終顯示了波的干涉圖案,表明電子同時穿過了兩條縫。但是如果通過光子實時觀察電子的具體路徑,分析其到底從哪個縫通過,最終干涉條紋會消失,得到牛頓力學預言的結果。作者認為,量子以整體性、非定域性的方式存在,光看幾眼只能夠得到隨機性信息,必須大量數據才能拼接出內在關聯;如果非要看見每個電子的局域路徑,那么整體性關聯會消失。
量子糾纏必須存在:如果要堅持動量守恒定律,同時維護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整體實在論(必須存在不確定的多態疊加),就必須存在量子1和量子2存在某種非定域性關聯,即量子糾纏。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工作組的著名實驗幾乎沒有疑義地證明量子糾纏存在。
量子實在觀與宏觀世界如何連接:作者猜想熵增大原理所表現的現象應該就是量子非定域整體性以及派生出的糾纏造成的結果。2017年查閱到文獻:哈佛大學一個團隊測量了六個糾纏電子的兩個三電子系統的熵SA和SB,實驗結果顯示,兩個三電子子系統的瑞麗糾纏熵之和最后達到了熵最大(圖中最上面的曲線),但是整體六個電子瑞麗糾纏熵SAB最后還是保持為零。這個結果證明了量子系統局域達到最復雜的狀態,但更進一步的結果沒有做下去。
評論:這一章的內容技術性比較強,我并不懂。得到的基本啟發是,量子力學的實在觀是,一個量子可以同時處于多個狀態的疊加態,但當它被觀測時,這種疊加態就會坍縮成一種確定的狀態。同時宏觀實在和量子實在不是割裂的,他們可能通過量子實在觀+量子糾纏導出熵增原理構建聯系。也就是說,我們的整個世界就應該從量子實在觀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
第七章從分布式計算思維看財富共識的達成和計算
主要內容:麥克斯韋妖讓系統走向熵減:麥克斯韋妖:想象一個充滿熱力學氣體分子的盒子,將盒子認為添加一個隔斷分成A、B兩個部分,開始時A、B兩個部分的溫度、密度都一樣,想象出現一個小妖,它識別A部分高于平均速度的“熱”分子,并把它們一個個都通過中間隔斷上的小閘門放到B部分去。反過來,它識別B部分低于平均速度的“冷”分子,并把它們一個個都通過中間隔斷上的小閘門放到A部分去。這樣用不了多少時間,這個小妖表面上不需要做什么功,只需要不斷獲得盒子中氣體分子速度的“知識”,就能讓系統開始遠離平衡態并熵減,最后B部分會更熱,能夠自發對A部分做功。但是,麥克斯韋妖在計算分子的速度這個不確定性知識的時候,需要耗散熱量,因此這個系統整體仍然是不違背熵增原理的。
舉一個例子就是,量子不確定地位于A和B中,麥克斯韋妖想要計算量子的狀態需要推動活塞做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耗散kTLn2的熱量到環境中。
具體到我們這個低熵世界中的一切有序現象,不管是生命現象也好,社會現象也好,驅動力的來源都是太陽,太陽是我們這個世界最大的麥克斯韋妖。
比特幣區塊鏈的挖礦系統顯然也是這樣一個分布式的麥克斯韋妖計算系統。每臺“礦機”都是一個麥克斯韋妖,它們在為全網記賬的同時,通過計算在天文數字般的隨機數(二的上百次方)中找到那個正確解。雖然這個計算過程要耗散很多能量,但是計算出來的共識能在全球范圍內支撐比特幣的市值。
量子實在觀在宏觀系統中的層展:所謂層展,就是糾纏相干的復雜系統雖然在不同層次顯示出不同的規律,但其整體的熵并不因尺度(標度)的變化而發生很大的改變。經典的熱力學系統雖然在微觀上復雜度很高,但在宏觀上表現出簡單確定的規律,而例如人、社會這些系統,在微觀上熵并不更高,但隨著尺度擴大并沒有完全熵減,復雜程度收斂到一個相對恒定的值,這才是復雜系統。
自由市場(或是金融市場)也是一個麥克斯韋妖分布式計算系統,每一次交易等同于一次麥克斯韋妖的計算。交易人的測量和計算決定了市場牛熊和財富共識的狀況。市場由交易者的思維決定,思維符合量子震蕩原理,因此金融市場適用量子力學的方法。
評論:本章兩個概念我讀懂了,一個是自由市場中每一次交易都是減熵的麥克斯韋妖計算,市場通過向外界耗散熱量實現自身的熵減,這包括比特幣系統和其他自由市場系統。另一個是復雜系統能夠通過“層展”體現微觀領域的量子非定域性,這也就是為什么金融系統難以預測,因為它是量子的。一點感想是,作者寫這本書時,國內對于區塊鏈監管還處于寬松時期,作者對于亦來云、比特幣和Web 3.0的前景抱有巨大期待,然而去年國內的監管趨嚴,如疾風驟雨,相關的產業當是受到了巨大沖擊。如何科學監管區塊鏈這一新興事物,如何更好發揮區塊鏈這一技術的社會價值,是值得深思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