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主播打賞套路(拆解炒股、直播打賞詐騙套路!南都盤點廣東法院審過的電詐案)

主播打賞套路(拆解炒股、直播打賞詐騙套路!南都盤點廣東法院審過的電詐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2022年9月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以下簡稱“反電信網絡詐騙法”),12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近年來,廣東各級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依法從嚴從快懲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新法施行之際,南都記者盤點分析了2018年以來全省法院懲處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的相關數據。

5年來審結電信網絡詐騙案6649件

需警惕直播打賞新型詐騙手法

經統計,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廣東各級法院共審結電信網絡詐騙犯罪6649件,其中涉案人員17112人。

在涉案金額方面,2021年審結的2155件案件涉案金額高達18.96億元,平均每件案件涉案金額約為87.99萬元。

結合審判實例,南都記者觀察到,廣大讀者需警惕直播打賞詐騙財物這一新型詐騙手法,廣東省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就曾審理過相關案件。

自2020年5月,被告人吳某深、溫某超在某直播平臺詐騙窩點取得詐騙“話術”劇本后,伙同被告人溫某相、岳某烽等人出資設立直播公司,招募大量女主播、鍵盤手,根據“話術”劇本有組織地安排女主播視頻直播,以與被害人發展男女朋友關系方式,誘騙被害人購買虛擬贈禮,通過獲取直播平臺返利謀取非法利益。至同年8月案發,該團伙違法所得總計822萬余元。

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認為,被告人吳某深、溫某超、溫某相、岳某烽等人組成犯罪集團,以誘騙他人在直播中打賞的方法實施詐騙,其行為均構成詐騙罪。該犯罪集團數月內迅速擴張,在多省設立窩點,危害極大,應予嚴懲。

根據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犯罪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以詐騙罪判處吳某深、溫某超、溫某相、岳某烽有期徒刑十二年至十一年二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百萬元至九十萬元;其余各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至二年,并處罰金。

謹防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的虛假平臺

拆解“炒股”高額回報“套路”

南都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目前以高額回報為餌,設立虛假的股票、期貨平臺,炒賣“股票”“期指”、虛擬幣或其他非法幣票等誘騙他人投資詐騙錢財的詐騙形式也值得特別重視。

據介紹,這種詐騙披著互聯網金融的外衣,打著創新經營方式的旗號,在操盤過程中擅自修改數據,安排導師“輔導”操作,控制參與者的“盈利”和“虧損”,導致部分參與者被騙后將虧損歸于自己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不高,迷惑性極大,而且,這類電詐案件涉案金額特別重大,追贓挽損難。

盤點近年審結的案件,常見的電詐類型還有:有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以他人涉刑事案件為由詐騙錢財;以提供低息網絡貸款為由騙取“保證金”;以提供微店廣告推廣、刷單等兼職機會騙取“培訓費”“服裝費”“刷單保證金”;以征婚、交友、重金求子等為由實施詐騙。

今年前三季度電詐案件重刑率達10.13%

追繳涉詐資金約1.23億元

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曾出臺指導意見,規定對詐騙致人自殺、死亡,冒充司法機關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詐騙,在境外實施詐騙,詐騙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學生財物,以及組織、指揮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團伙的,均應依法從重處罰。

近年來,廣東各級法院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始終堅持依法從嚴懲處,有力打擊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法院審結的電詐案件共有178名被告人被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重刑率達10.13%,其中,在省高院審理的被告人何某利等24人詐騙案中,判刑最高達無期徒刑。

何某利等24人詐騙案犯罪團伙通過虛構到貧困山區支教、到福利院看望老人等事實博取同情,誘騙被害人高價購買低廉茶葉、手串等物品,致17萬人受騙,詐騙金額達2.2億余元。

作為首要分子的何某利被頂格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也是廣東各級法院從嚴懲處的“重中之重”,2018年以來,廣東各級法院審理了多件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陳建志、崔培明等一批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主犯被判處重刑。

據了解,為從源頭上遏制犯罪,斬斷人員輸送鏈條,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對前往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嚴重地區的人員,出境活動存在重大涉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嫌疑的,移民管理機構可以決定不準其出境。

因從事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員,設區的市級以上公安機關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和預防再犯罪的需要,決定自處罰完畢之日起六個月至三年以內不準其出境,并通知移民管理機構執行。

為解決偵查機關在打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取證難、抓捕難、追贓難等問題,新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國務院公安部門等會同外交部門加強國際執法司法合作,與有關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建立有效合作機制,通過開展國際警務合作等方式,提升在信息交流、調查取證、偵查抓捕、追贓挽損等方面的合作水平,有效打擊遏制跨境電信網絡詐騙活動。

電詐案件中的被騙錢財能否追回?追回多少?何時返還?這些也是被騙群眾和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廣東各級法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司法為民要求,最大限度追贓挽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法院共追繳涉詐資金約1.23億元。

審結電信網絡詐騙關聯犯罪案5252件

新法為個人信息提供雙重保護

近年來,廣東各級法院著眼于斬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幫助鏈條,依法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關聯犯罪,堅決鏟除其周邊“黑灰產”。

據統計,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全省法院共審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3類電信網絡詐騙關聯犯罪案件5252件,涉案人員7469人。

其中,2021年廣東各級法院審結的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案件為2455件,2022年前三季度為1746件,高度壓縮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滋生蔓延的空間。

南都記者了解到,犯罪集團分工明確,部分輔助工作容易被行為人忽視,比如為詐騙犯罪提供技術服務、引流、廣告推廣、售后服務、轉賬取款等,這些容易被忽視的行為有可能是構成電詐共犯的,也有可能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盤點多件案件發現,個人信息泄露與部分詐騙緊密相關,犯罪分子往往根據掌握的個人信息實施精準詐騙,2021年以來,全省法院審結了110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案件。

例如以為車輛退稅為由詐騙車主、以提供扶貧助學貸款為由詐騙扶貧助學對象、趁高校新生軍訓之機以發生交通事故為由詐騙學生家長等等。部分投資理財類的詐騙,則是以股民、基民群體為主要詐騙對象。

據了解,新法的施行對個人信息實現了雙重保護,一方面在阻斷電詐信息源方面發力,與個人信息保護法銜接,如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為他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提供出售、提供個人信息等支持或者幫助。

第二十九條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規定,規范個人信息處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建立個人信息被用于電信網絡詐騙的防范機制;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單位對可能被電信網絡詐騙利用的物流信息、交易信息、貸款信息、醫療信息、婚介信息等實施重點保護。

同時,強調了公安機關辦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應當同時查證犯罪所利用的個人信息來源,依法追究相關人員和單位責任。

另一方面,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也體現了在反詐工作中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定有關部門和單位、個人應當對在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過程中知悉的個人信息予以保密,同時明確規定,在履行反電信網絡詐騙職責中獲取的有關信息,不得用于反電信網絡詐騙以外的其他用途。

在此提醒廣大讀者,要增強防范意識,例如不隨便掃二維碼,不下載來歷不明的APP等,一旦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要及時補救處理。比如取消APP獲取信息的授權等,也可以要求信息處理者依法刪除相關信息,也可向網信部門投訴,造成損害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此外,捂緊“錢袋子”,涉及網上轉賬要慎之又慎。

采寫:南都記者盧婉珊 趙青

制圖:林泳希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