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最晚什么時候種最合適(夏玉米不混播,你又能怎么辦?2023年發生什么減產風險,無人知道)
賣玉米種的,大多是“賣的啥品種”,就說“啥品種好”,但是2023年會不會減產,他(她)們不管。
2021年的玉米銹病,你家的玉米是不是減產了?種子經銷商管了嗎?
2022年玉米因為高溫熱害而帶來的的畸形穗、空稈,種子經銷商負責嗎?
都是一個村的,一樣的天氣,為啥有的玉米品種輕?有的玉米品種重呢?
2023年,玉米又會發生什么減產風險呢?持續的高溫熱害?倒伏?莖折?還是“青枯”?或者“銹病爆發”?或者兩三種減產風險同時發生?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精準預測——雖然大趨勢可以預測,但不能精準到某一具體事件的100%。
然而,玉米減產50%以上的風險,每一年都存在(出自趙久然老師的演講,見下圖)。
而且,據中國種子協會分析,今后的玉米高溫熱害,將呈常態化發生(也就是說,每一年都可能發生高溫熱害)。
夏玉米至少要面對7種減產風險:高溫熱害+倒伏+莖折+莖腐病+穗腐+銹病+瘤黑粉病
是的。
高溫熱害、倒伏、莖折、莖腐病(俗稱“青枯”)、穗腐、銹病、瘤黑粉病,2023年發生的概率是100%或者是200%甚至是300%的問題,不發生的概率為0(當然也不會發生700%——同時發生以上7種減產風險)。
但是,最大的減產風險是,無人知道2023年到底會發生什么。
請注意:沒有任何一個玉米品種可以同時抵御7種減產風險的。
過去沒有這樣的品種,將來也不會有。
更多的種子經銷商只是故意回避品種的缺點或缺陷——他(她)們99%的人“都在賭”,賭某個品種2023年“不出事”,賭2023年某個品種不會“全軍覆沒”,賭種植戶部分減產“不影響他們的收入”(反正他們也沒有上進心,不想做強做大)......
站在種植戶的立場講話,夏玉米只有2個“不錯的品種”進行混播,才是“最不壞”的選擇
因為,夏玉米沒有最好的品種,也沒有最好的抗減產方案。
只有2個“不錯的品種”進行科學搭配而混播,才是唯一出路。
下圖是河南省農科院喬江方研究員的課件截圖。
下圖是中國作物學會刊載河南農大李潮海教授的文章截圖:
下圖,是李潮海教授的課件截圖。
下圖是山東農大董樹亭教授和任寒的文章截圖。
下面多圖,是@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對9年玉米混播研究和實踐9年多的時間,獲得了部分種植戶關于混播的良好反饋。
請注意:玉米混播的品種選擇和搭配,要“一個相近”和“三個不同”
一個相近是:生育期相近——同一生態區的玉米品種,審定的對照品種是同一個品種,生育期基本相當或早1天或晚1天均可。
三個不同是:不同的種業公司+不同的育種人+不同的抗性優勢。
因為,全國幾千家種業公司、幾十萬育種人,真的沒有幾個“真正的好品種”——非常好的品種永遠是稀缺的。而且,再好的品種也是有缺點的(只是缺點少一些或缺點小一些而已)。
所以呢,選擇不同公司、不同育種人、不用抗性優勢的2個品種進行“紅加粉混播”或“白夾紅混播”,才可以實現【抗性互補+授粉互補+根系互補】,節省一半肥料也能每一年都強過地鄰。
因為,一個品種同時抵抗以上7種減產風險是不可能的,但是2個品種共同擁有7個抗減產能力卻“十分簡單”——可以3+4抗災,或2+5抗災,或者1+6抗災,兩個品種的抗性“互相幫助”,共同抵御減產風險。這如同“一男一女結婚過日子”那樣,總要比“一個光棍”(同一塊地只種一個品種)要減少1倍以上的風險、提升1倍以上的安全性(因為2個品種同時發生減產的概率幾乎為〇)。
#玉米高溫熱害##農業真科技##關注玉米高溫熱害##玉米混播更加安全高產##玉米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