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加密貨幣投資詐騙(又一起加密貨幣龐氏騙局曝光!涉案金額超3億美元,波及百萬散戶投資者)

加密貨幣投資詐騙(又一起加密貨幣龐氏騙局曝光!涉案金額超3億美元,波及百萬散戶投資者)

圖片來源:美SEC官網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趙奕 胡金華 上海報道

盡管加密市場持續低迷,但各種圍繞加密貨幣的詐騙活動依舊層出不窮。

美東時間8月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加密貨幣平臺Forsage創辦及營銷團隊等11人涉嫌參與加密貨幣龐氏騙局,涉案金額超3億美元(約合20億元人民幣),波及數百萬散戶投資者。

“由于加密數字貨幣本身的特點,必然會導致這些問題的產生。”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中心副教授王鵬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加密數字貨幣本身隱匿性的特點,經常會被相關的團體或個人用于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甚至洗錢等非法用途。

“目前,國內已經禁止加密貨幣相關的運營及投機炒作活動,部分已繞道境外。”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個人投資者小范圍的參與行為難以通過科技手段進行監測與識別,因此個人投資者應當意識到此類行為是背離監管的非法金融活動,具有極高的風險,且相關炒作活動均不受法律保護,需及時認清形勢,遠離當下魚龍混雜的加密貨幣市場。

“典型的龐氏騙局結構”

SEC官網顯示,Forsage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約平臺,允許散戶投資者通過在以太坊、波場和幣安區塊鏈上運行的合約進行交易,該項目聲稱已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100%去中心化智能合約。早在2020年1月,網站Forsage.io就已經開始從世界各地的散戶投資者手中籌集資金。

在被指控的11人團體中,有4人是Forsage的創始人,目前均下落不明。此外,還有負責在社交平臺進行營銷推廣的3人和一位來自游戲“加密十字軍”團體的成員。監管機構表示,Forsage在未經注冊證券發行和銷售的情況下,上述團體就擅自進行了推廣和營銷,并且至少已在美國五個州推廣過該騙局。

事實上,Forsage的運作方式是典型的龐氏結構——通過新投資者的資產來支付早期投資者的收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加密資產和網絡部門副總監Carolyn Welshhans表示,Forsage是一個大規模的龐氏騙局,同時還在積極向投資者推銷,欺詐者不會因為其詐騙集中在智能合約和區塊鏈上就可以脫離聯邦證券法。

記者了解到,自2020年1月推出后,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曾多次嘗試關閉Forsage。2020年9月,菲律賓證券交易委員會首先對Forsage采取了叫停行動,2021年3月,蒙大拿州的證券和保險專員也同樣對其叫停。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美國監管部門對加密貨幣欺詐活動頻頻出手。7月1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向美國德克薩斯州西區地方法院提起民事執法訴訟,指控南非共和國的公司MTI和MIT CEO存在欺詐和違規注冊行為。Steynberg通過MTI創建并運營一個全球外匯商品池,僅接受比特幣支付,后又直接或間接挪用參與者支付的比特幣,涉案金額超過17億美元。據悉,該行動是所有CFTC案件中涉及比特幣價值最大欺詐案。

冒充名人“贈送”形式屢見不鮮

記者通過梳理發現,近年來,加密貨幣騙局越發猖狂。BBB Scam Tracker的數據顯示,加密貨幣詐騙從2020年的第七大風險上升至2021年的第二大風險。研究人員表示,加密貨幣詐騙對25歲至64歲的人影響最大。騙子利用社交媒體,通過低風險高投資回報的承諾來引誘受害者。超過三分之二的受害者是女性,與男性(42.9%)相比,女性(43.6%)在遭遇騙局時更容易遭受損失。

歐科云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照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虛擬貨幣相關犯罪行為呈現出多發態勢,主要是由于虛擬貨幣具有較強的匿名性和交易隱蔽性,無需綁定銀行賬戶等實名信息就能完成支付,從而使資金來源和去向難以追查,導致在偵辦相關案件時,監管機構難以快速形成完整證據鏈和資金鏈,監管難度相應增大,因此備受犯罪分子青睞。

“但再隱蔽的欺詐和犯罪手段也無法做到真正的‘隱形’,只要提高全民防范意識,加上運用合理的技術手段,我們還是能夠洞察這些所謂的高科技犯罪行為。在應對虛擬貨幣案件時,我們同樣可以借助區塊鏈數據的可溯源和難以篡改等技術特性,通過對鏈上交易與行為數據的結構化分析,快速定位犯罪份子,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蔣照生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冒充名人“贈送”比特幣的騙局尤為常見。2020年7月,當時推特遭遇大規模黑客攻擊,騙子成功掌握了包括馬斯克、比爾·蓋茨、杰夫·貝佐斯等知名人士在內的推特賬戶,以其名義發布“贈送”比特幣的詐騙信息,騙取了當時價值超過11.8萬美元的比特幣,也迫使推特一度阻止所有經過驗證的用戶發布新推文。

2021年3月一名德國男子又被冒充馬斯克的推特騙子騙走了10枚比特幣,彼時價值約56萬美元。

事實上,加密資產本身的機制并非有多安全。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加密資產與現實經濟之間的交易屢次出現數字錢包被盜的現象。比如8月3日,Solana錢包便遭受攻擊被盜五百萬美元,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也正是因為這種被盜后門機制的存在,監守自盜的情況一度在“幣圈”泛濫成災。

陳佳表示,加密資產門類繁多品種各異,很難一概而論。單就區塊鏈的框架就各式各樣,在不清楚內在機制的情況下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很難區分,而其高頻交易模式又對交易者的素質要求極高。“在我國目前對加密資產嚴加監管的大環境下,投資者需要認定其非法與套利的雙重屬性,從源頭避免風險。”陳佳如是說。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