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最近為什么大跌(比特幣大跌的啟示:加密寒冬來了嗎?)
7月11日,比特幣日內價格跌破20000美元。年初至今,比特幣大跌近57%,創2020年12月16日以來的最低點。6月7日,比特幣開啟了8連跌,緊接著6月26日又開啟了7連跌。除比特幣以外的其他加密貨幣(以太坊、狗狗幣等)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一邊是市場行情不好,另一邊美國最大加密貨幣交易平臺Coinbase也在大幅裁員:Coinbase宣布將裁減18%的員工(大約1000個崗位)。
這一切都讓人懷疑:“加密貨幣寒冬”(crypto winter)是否已經來臨?
01
短期原因:
受通脹、美國貨幣政策等影響
這次比特幣大跌主要是受美國5月通脹數據,以及美國加息預期的影響。6月10日,美國公布2022年5月CPI數據,創1981年12月以來新高,并超出預期。投資者擔心通脹持續,選擇拋售風險資產,比特幣當然難逃一劫,遭到打擊連續下跌。
2022年以來,加密貨幣接連下跌,與年初近5萬美元的價格相比,現在已經跌去了一半以上。最近一次大跌就在1個月以前,跌破3萬美元。這個月,比特幣也不斷觸及2萬美元以下。
加密貨幣“跌跌不休”,到底是因為什么?
之前的課程里我們說過,資產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脹,政策和市場情緒。其中,通脹和政策是價格波動的底層邏輯,市場情緒則是放大器。很多幣圈投資者認為,比特幣是“數字黃金”,可以抵御通貨膨脹。雖不嚴謹,但在全社會數字化程度加深的趨勢下,新一代投資者更偏好比特幣而非黃金。所以2021年,在通脹預期上行的背景下,比特幣就扮演了對沖通脹的角色。(詳情見《年度得到 · 香帥中國財富報告》第6講 | 全球大類資產對比:A股和美股的差異)
可見,2021年數字加密貨幣價格上漲的敘事邏輯是“對抗通脹”,同樣,今年出現的兩次數字加密貨幣下跌的邏輯,也和通脹脫不了關系。只不過這次是因為美國的貨幣政策(加息)首先“對抗通脹”,導致風險資產遭到拋售,開啟了“一路向跌”的模式,而比特幣作為高風險資產,本身就不是穩定幣值的貨幣,價格下跌也就并不意外了。
上面提到市場情緒在這其中扮演了放大器的角色:一方面,由于美國通脹高企,投資者們對經濟衰退出現了擔憂;另一方面,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的大幅裁員,讓投資者擔憂起加密貨幣市場的未來。雙重因素導致市場情緒低落,這進一步加劇了加密貨幣的跌勢。
比特幣的下跌僅僅是因為這些因素嗎?不,不是的,其實這些都是短期因素導致的價格波動。究其根本,決定比特幣價格的長期原因還是信用共識。
02
長期原因:信用共識
之前我們說過,很大程度上,資產價格是取決于市場共識和信念的,比如在全球市場上,黃金、美元、比特幣是不同時代的貨幣信仰共識,尤其比特幣的信仰與共識正處于數字貨幣史前期萌芽狀態,所以大家對比特幣的共識還并不牢固。
我們首先看美元和黃金的共識是什么?這兩者其實都是有廣泛的共識基礎的,比如黃金有長久的歷史傳統,而美元作為現行的世界貨幣,背后有強大的國家力量支撐其信仰,維持秩序。那么比特幣的共識在哪兒?我們逐一進行對比分析。
1)比特幣VS美元:我們團隊對2020年和2021年比特幣和美元的走勢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發現,在2020年比特幣的上行是由于美聯儲大放水,這個時候比特幣交易的是“美元疲軟”的邏輯;而2021年比特幣的上行則是由于美國嚴重通脹,這個時候比特幣交易的是“對沖通脹”的邏輯。
2)比特幣VS黃金:說完了比特幣對美元的邏輯,我們接著看一下比特幣和黃金。我們都知道,黃金是大家公認的“避險工具”,無論是在2008年次貸危機中還是2020年疫情下,黃金都走出了令人驚嘆的行情。但2021年,黃金的表現不再那么盡如人意了,為什么?就是因為“半路殺出了比特幣”。比特幣在2021年取代黃金充當了“對抗通脹”的工具,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家都管比特幣叫“數字黃金”。
分別分析了比特幣和美元、黃金的關系,比特幣的共識在你的腦海中應該已經有一個模糊的輪廓了。是什么讓這個輪廓更加清晰呢?——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在共識的形成中充當了“加速器”的作用,通過加快比特幣敘事的構建,使得共識和信念能夠更快形成。所以總體而言,2021年比特幣的大漲是一個成功的“數字時代敘事”,在這期間通脹預期和機構的入場都加速了這個敘事的傳播。(詳情見《香帥中國財富報告2020-2021》第12講 | 社交媒體和比特價格之間有什么關系)
到了2022年,這個成功的“數字時代敘事”還成立嗎?這里就要畫一個問號了。雖然我們并不確定2021年的“數字時代敘事”能否延續到2022年,但是起碼,最近幾次加密數字貨幣的暴跌都表明,也許這個敘事已經不再那么“成功”了。
03
接下來仍然會跌嗎?
幣圈的參與者一直希望加密貨幣市場與股票市場無關。但目前來看,比特幣和標普500或是美股科技股的走勢越來越像,相關性從2022年以來持續上漲,并在5月底達到了的歷史高位。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資產一起變得越來越像是一類風險資產。
數據來源:Cryptocompare,Wind,截止2022.7.8
兩個不相干的市場為什么有了聯動,其實要從美國監管層對加密貨幣態度的轉變說起:
比特幣誕生之初,因其被更多用在非法市場而臭名昭著,各國監管機構對比特幣也是比較抗拒,擔心它會對社會造成損害。然而以太坊的出現,把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技術推到了臺前,讓人們看到了技術在金融領域以外實現的可能性。隨后灰度比特幣信托(GTBC)的成功發行以及被美國監管當局接受,也為傳統的投資者打開了購買加密貨幣資產的大門。
2017年開始,加密貨幣作為政治武器,幫助委內瑞拉逃脫了美國的經濟制裁,美國政府第一次遭遇到自己的經濟制裁被規避,而且還是通過加密貨幣。這件事也為美國政府敲響了警鐘,加密貨幣已不僅僅滲入到了科技和金融領域,也極有可能成為破壞其在全球政治舞臺上的一個強有力武器。加上來自企業家甚至政客的積極游說,和Libra的“橫空出世”,美國監管機構開始意識到這是他們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自己不解決,不在技術上領先,其他國家就有可能這樣做。更重要的是,2021年大量機構投資者涌入這個領域,美國對加密貨幣政策出現了一個積極的轉折點——
2021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提名Gary Gensler為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后者被認為是數字貨幣方面的專家。4月,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在納斯達克上市,這也是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10月,第一個比特幣期貨ETF上市。2022年6月,美國參議員提出一項對加密資產領域的全面監管法案……隨著這一領域的市值和投資急劇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也接受了這一趨勢。美國也成為從抗拒到試圖規范這個行業的一個范式。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能單一地看待比特幣的漲跌,作為數字加密生態里的“數字黃金”,它變化的背后是整個生態的起落。至于接下來還會不會跌,結論仍然是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資產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大類資產,不僅與美股的相關性進一步提高,而且成為了一個高風險資產,波動率甚至比美股更大,未來根本不可預測,是否已是熊市底部也未可知。
而從長期來看,這一領域的發展仍然歸結于共識。未來我們唯一確定的,是終局仍然遙遙無期,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