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收藏品有什么用(脫離金融屬性的數字藏品,價值何在?)
隨著元宇宙浪潮的興起,海外NFT概念逐漸破圈,傳導到國內催生了數字藏品,引發熱潮。
NFT全稱Non fungible token,直譯為“非同質化代幣”,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數字憑證,可基于以太坊等大型公鏈,用虛擬貨幣進行交易。與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貨幣不同的是,單一NFT具有唯一性、且不可被分割。目前國內的數字藏品大多是基于此衍生出來的。
今年以來,數字藏品熱度持續攀升,互聯網巨頭、文化機構以及各路資本紛紛入局。根據公開報告,截至2022年6月中旬,國內數字藏品平臺已超過500家。預計2026年中國數字藏品市場規模或將超300億人民幣。
然而,由于國內監管架構的逐步明晰,由NFT演化而來的數字藏品漸漸淡化了原來的金融屬性,更強調其內在權益和文創價值。此前狂熱的數字藏品“炒作”熱潮,也有冷靜下來的趨勢。
新概念入局
今年以來,數字藏品交易的火熱,吸引多方玩家入局。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2月國內數字藏品平臺不過100多家,至今不過短短幾個月時間,這個數字已經超過500家,幾乎每天都有10多家新平臺出現。
從上市公司來看,有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網易、B站、迅雷、湯姆貓、中青寶、藍色光標、瘋狂體育、曲江文旅、華策影視、三人行、奧飛娛樂、華媒控股、快手等超過20家上市企業均通過直接或者間接方式布局數字藏品。
從概念上來看,由NFT衍生落地的數字藏品具有很強的金融屬性,無法避免炒作。如2021年6月,阿里與敦煌美術研究所合作發布的敦煌飛天與九色鹿兩款NFT皮膚上市后就被秒空,在二手平臺上被炒至天價。此外,支付寶推出的亞運會數字火炬,被炒到數千元。
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倡議指出,NFT作為一項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在豐富數字經濟模式、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等方面顯現出一定的潛在價值,但同時也存在炒作、洗錢、非法金融活動等風險隱患。
為此,倡議提出,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自覺遵守以下行為規范:不在NFT底層商品中包含證券、保險、信貸、貴金屬等金融資產,變相發行交易金融產品;不通過分割所有權或者批量創設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質化特征,變相開展代幣發行融資(ICO);不為NFT交易提供集中交易(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持續掛牌交易、標準化合約交易等服務,變相違規設立交易場所;不以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等虛擬貨幣作為NFT發行交易的計價和結算工具;對發行、售賣、購買主體進行實名認證,妥善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發行交易記錄,積極配合反洗錢工作;不直接或間接投資NFT,不為投資NFT提供融資支持等。
在監管“去金融化”的要求之下,數字藏品開始弱化金融屬性,更為強調權益和文創價值。
日前,中手游旗下數字藝術品版權分發平臺“有魚藝術”推出的流氓兔太空系列數字藝術品,合計18000份,公開發售即秒售罄。
中手游相關負責人告訴鈦媒體APP,該產品其實是帶版權權益的數字藝術品。要先和IP方商訂好版權權益,通過版權鏈全國版權運營中心進行鑄造,獲得相關的電子版權憑證,才能上線售賣。“我們做的產品是NFR的概念,即數字藝術品版權分發,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不給個人開放合作的原因。和NFT完全不一樣,NFT是上鏈者自己宣告版權權益。”
2021年10月,多個單位聯合發布了《非同質化權益(NFR)白皮書——數字權益中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簡稱《白皮書》)。對數字代幣、NFT、數字藏品、NFR等與數字資產相關的概念及其邏輯關系作出了清晰界定,并提出側重“虛實融合”的NFR(非同質化權益, Non-Fungible Rights)將代表數字資產領域發展“下半場”的趨勢判斷。
《白皮書》指出,與NFT本質是數字代幣不同,NFR是數字藝術品,它不使用任何代幣,具備完善的法律監管框架和認證機制,合法合規,能有效保障投資者權益。
根據前述負責人的說法,此前有魚藝術平臺發布的流氓兔系列產品更像是“數字盲盒”。即用戶可以收集不同品種的產品,然后合成珍稀款,得到IP方的賦能。
實際上,除了中手游以外,近期有不少廠商也開始推出NFR概念的數字藝術品。
價值在哪里?
數字藏品作為一種藝術收藏品,最核心的就是它的價值。上半年大火的“炒作”風潮,驗證了不少消費者購買數字藏品的出發點,即為了升值,以更高的價格在二手市場上流轉。
而去金融化的數字藝術品,則更強調“權益”和“賦能”。
今年6月,中手游旗下的數字藝術品版權分發平臺“有魚藝術”上線。據悉,目前該平臺已80多個知名IP版權方和藝術家達成合作,包括動漫卡通IP流氓兔、喜羊羊與灰太狼、游戲IP仙劍奇俠傳、大富翁、EDG電子競技俱樂部等。
“我們這個平臺是為了和未來的元宇宙深度捆綁的,因為元宇宙里面的數字經濟系統需要交易才能盤活。”中手游相關負責人告訴鈦媒體APP,在有魚藝術平臺購買數字藏品的用戶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某個IP的粉絲,另一種是熟悉數字藏品的用戶。在他看來,去金融化的數字藏品的價值在于權益和賦能,價值高低在于IP能夠賦能多少,這也是平臺選擇大IP 合作的原因。
所謂“賦能”,即用戶購買了某個IP打造成的數字衍生品后,所得到的權益,如周邊、音樂會、展覽等。
對此,北京福至久久軟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暉表示,目前市面上類似的產品太多了,產品價值也會隨之弱化。給某個數字產品增加權益、賦能,實際上屬于跨界嘗試。跨界不是兩界甚至多界的合集,而是交集。而事實上,現在有消費能力的用戶已經沒什么增量了,所以這個模式是否成立還需要再觀望。
艾媒咨詢創始人張毅告訴鈦媒體APP,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數字藏品都具有金融屬性,主要體現在它的證券化上。用戶購買數字藏品的出發點大多是希望它在二手市場上賣個好價錢,但是現在市場上的產品魚龍混雜,可能隨便一個不值錢的東西也能被炒出天價。
在監管之下,有平臺為了防止炒作,出臺了相關措施,如激活或者行權之后不能再次交易。
張毅表示,其實很多產品都有相關防止炒作的舉措,但是從客觀上來看,大部分消費者購買數字藏品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獲利,如果不能從中獲利,購買的意義就不大。“除了一些文物古跡具有收藏價值意外,其他產品作為商品,它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可以升值。”(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鐘廣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