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發展區塊鏈(國務院發文,要發展數字貨幣和區塊鏈?)
今天有新聞,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5月30日的中國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要加強技術研究和創新。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貨幣等。
今天就看到很多區塊鏈媒體發表了這個消息。可能認為這對幣圈來說,算是個好消息吧。但是如果對中國過往的區塊鏈/數字貨幣政策有所了解,就會發現這對大部分發行了token的幣來說,并不算利好消息。
中國對數字貨幣、區塊鏈等技術的態度,跟最近幾年國家的整體戰略是相關的。
國家的整體戰略是脫虛向實。對于不能幫助實體發展,提高實體產業競爭力的技術持限制態度。這跟當前所處的國際形勢有很大關系。美國和中國要搞對抗,競爭。因此,國家一直強調的抓手是能源、糧食、制造業、硬核科技。對偏應用的互聯網企業,p2p金融這些,都是持打壓態度。因為這些產業對提高相對美國的國家競爭力幫助不大,卻占據了很多的資源,還引起貧富懸殊、金融穩定等社會問題。
在國內,政府對區塊鏈、數字貨幣的核心政策態度,還是要和實體產業結合。不允許搞偏金融的操作,例如發行token。主要的發展方向,包括2個:
1.數字人民幣。這個可以理解為穩定幣賽道。就數字人民幣來說,也是和實體結合的。更多地將其當作現金的一種替代,是國家貨幣政策的一個部分。而在國外的各類穩定幣,例如USDC,USDT等,主要都是用在線上的defi, NFT場景,由私人和企業驅動。在國內,是用戶日常消費,由政府在推動。
2.區塊鏈技術和實體行業的結合。不允許搞底層的去中心化操作。國內能做的,都是聯盟鏈,有主導公司,可以方便監管。場景主要在于政府信用認證行業、食品溯源、物品追蹤、工業數據聯網等領域的效率優化。
中國更多的是將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來處理,期待其提高社會生產的效率,降低成本,而剝離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這種足以對金融和社會運動帶來顛覆性影響的屬性。這是對區塊鏈技術采取的一種偏保守、謹慎的對待方式。好處是對社會風險較小、不足是如果區塊鏈創新帶來了產業紅利,例如金融效率大幅提高,更強大的金融金正優勢,中國可能也是吃不到的。
德國、日本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20年中是非常落后的,而他們的數字技術+工業制造結合部分卻很發達。中國政府對區塊鏈的政策態度,與德國、日本對待互聯網產業的管控是很類似的,是產業區塊鏈化,而不是區塊鏈產業化。
了解了中國整體的國家戰略、國家對數字貨幣、區塊鏈的一貫看法。就會明白,這次表態,并不代表國家政策方向的轉變,而是希望區塊鏈技術能進一步研究和發展,和政府、社會、制造業進一步結合,能夠更快,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