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屬于法定加密數字貨幣的是(數字貨幣:永不消失的云朵)
1978年,剛上小學的時候,媽媽拿著自家養的雞生的蛋,到村里的代銷店換作業本、鉛筆、食鹽、針線;有時候,雞蛋不夠用,就到鄰居家借個雞蛋去換作業本,以后再還回雞蛋。在村里,雞蛋似乎是一種神奇的存在,具有普遍可接受性。此時,雞蛋是“貨幣”。當然,雞蛋會有壞掉的時候。
1990年,上大學的時候,到食堂打飯,需要用紙質版的菜票。到膳食科,用1元錢買1元菜票,兌換率是1:1。在校園里,用菜票可以買牙刷牙膏、紙筆文具,可以理發,可以買電影票。此時,菜票是“貨幣”。嚴格講,菜票是代幣券。有時候,商店為把菜票換回現金,打出廣告,可用95元現金換100元菜票。菜票竟然貶值了!
2000年,博士畢業參加工作,辦了工資銀行卡,后來又辦了網銀。無論是自動柜員機提現,還是網銀轉賬,都免去了銀行大堂的排隊之苦。感謝電子貨幣,如同一束電波,按照主人的意愿,快速到達它應該到的地方。后來,又出現了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等,這些都是電子貨幣的新形式,只是執行主人的意愿更迅速了、更便捷了。此時,電子貨幣與錢包里的紙幣的兌換率是1:1。二者的購買力隨著通貨膨脹的變化而波動著。
當永遠在線的互聯網呼嘯而來的時候,網、云端、區塊鏈把一切想自由聯合的人自由聯合起來了,很多事情都在悄悄地變化。2008年11月1日,一個名叫中本聰的天才式人物發布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2009年1月3日比特幣誕生了。數字貨幣,就這樣面世了。比特幣不是特定貨幣機構發行的,而是依特定算法通過大量計算產生的。它通過網絡分布式數據庫確認并記錄所有交易行為,不會有假幣,也不會損壞。其數量有限,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不會有人為操控數量。這種貨幣是一個真正的神奇存在,因為它永遠在云端、在區塊鏈,就像一片永不消失的云朵。
互聯網的世界,無處不神奇。有人發明了比特幣,有人發明了以太幣、瑞波幣、柚子幣、萊特幣等。一朵朵永不消失的云,在網絡的空間里綻放。然而,這些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只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貨幣,且不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等貨幣基本屬性。有人卻看中了這些虛擬貨幣底層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和稀缺性,利用其進行炒作交易活動,擾亂經濟金融秩序,滋生洗錢、非法集資、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幣圈”亂象,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在去年9月,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明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業務屬于非法金融活動。
其實,虛擬貨幣的理想很豐滿(真實、安全、穩定),但現實很骨感(價格劇烈波動、挖礦耗能源、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而且,這些虛擬貨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國家戶口”——不是一國的中央銀行發行的,且嚴重威脅了貨幣主權,還擾亂了電子貨幣的運行。說得嚴重一點,就是貨幣的非國家化。面對虛擬貨幣的瘋狂,有些國家的中央銀行賦予比特幣法定地位,但有些國家規定比特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
更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則是主動出擊。中央銀行,可是頂尖金融智力精英的集聚地,當然不會對貨幣主權受到威脅不聞不問。中央銀行也可以發行數字貨幣,可以把數字貨幣拉回到貨幣主權的軌道上。各國的央行數字貨幣逐步登上了歷史舞臺。
中國人民銀行是數字貨幣的先行者之一,給自己發行的數字貨幣起了個名字“e-CNY”,2019年底相繼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冬奧場景啟動試點測試,目前已在數十個城市應用。這可是有國家信用背書、有法償能力的法定貨幣。從此,在中國,數字貨幣就有了國家戶口。這個戶口,很重要!
更為重要的是,數字貨幣,一切有跡可循:你的就是你的,你花的就是你花的;不怕丟,不怕盜,防腐敗,除洗錢,報賬快。伴隨著數字貨幣背后區塊鏈系統的成熟,就可把一切資產在區塊鏈上經確權后流通或變現。如此看來,央行在下一盤大棋,用數字貨幣引領盤活全社會的資產。
從雞蛋到數字貨幣,具體形態千變萬化,其間,不變的是普遍可接受性,可變的是貨幣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貨幣形態隨歷史的腳步而奮勇向前;畢竟,貨幣是經濟系統的血液,亂不得,堵不得。
(作者系暨南大學投資咨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