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社會保障概論》第二章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考研題)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社會保障概論》第二章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考研題)

第2章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一、多項選擇題

貝弗里奇報告在英國被稱為“貝弗里奇革命”,他提出的六條原則包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7、2005年研]

A.保險費標準一致 B.不能區別對待 C.基本生活資料補貼標準一致 D.管理責任統一

【答案】ABCD

【解析】貝弗里奇報告的“六原則”,在有些文獻中又被說成“四原則”,是指:普遍性原則,即社會保障應該滿足全體居民不同的社會保障需求;保障基本生活原則,即社會保障只能確保每一個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統一原則,即社會保險的繳費標準、待遇支付和行政管理必須統一;權利和義務對等原則,即享受社會保障必須以勞動和繳納保險費為條件。這些原則的提出和實施使社會保障理論更加豐富和趨于成熟。

二、判斷說明題

1.從歷史上看,商業保險的產生歷史要遠遠早于社會保險,社會保險發源于商業保險。[華中農大2007年研]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具體分析如下:

(1)從歷史上看,商業保險的產生歷史要遠遠早于社會保險。沒有商業保險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社會保險的產生,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險的技術基礎。

(2)但是商業保險并非社會保險的起源。社會保險以國家干預主義、福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等思想理論為基礎,經歷了從民間慈善事業到政府立法濟貧等發展階段,伴隨著工業革命后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3)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二者的關系是,社會保險的建立借助了商業保險提供的原則和技術。

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第93條明確規定:“人民政府應逐步實行勞動保險制度的目標”。[華中農大2007年研]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具體分析如下:

1954年《憲法》第93條的內容實為:“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舉辦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并且逐步擴大這些設施,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

三、概念題 1.社會保障制度[天津財大2008年研]

答:社會保障制度是指以政府為責任主體,依據法律規定,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以及由于各種原因而生活發生困難的國民給予物質幫助的制度。其要點如下: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是政府;社會保障得以實施的依據和保證是相應的社會立法;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會基金,用它來支付保障費用;社會保障的目標是滿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新歷史學派[人大2006年研] 答:新歷史學派是指19世紀70年代以后由歷史學派演變而來的德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派。其主要代表有:史泰因、謝夫勒、阿道夫·瓦格納等。新歷史學派反對傳統古典學派關于“中性稅收”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推行積極的社會政策稅收。他們主張擴張政府職能,不再僅僅是把稅收作為籌集國家經費的純財政手段,更重要的是將其作為改變國民收入分配的工具,賦予稅收廣泛的經濟調節和社會職能,使一般財富的分配職能從屬于社會政策的目的。新歷史學派為社會保障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3.福利經濟學[華中農大2011年研;天津財大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福利經濟學分為新福利經濟和舊福利經濟,是指尋求最大社會經濟福利的經濟理論體系,主要研究如何進行資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進行收入分配以實現公平,以及如何進行集體選擇以增進社會福利。作為現代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福利經濟學不僅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公共選擇經濟學和產權經濟學,也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發展起著直接的特別重要的作用。因此,經濟學與社會保障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福利經濟學與社會保障的關系。

4.凱恩斯主義[華中農大2009年研] 答:凱恩斯主義是指建立在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其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凱恩斯主義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論依據之一。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書中提出通過國家干預、擴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來刺激需求增長,實現充分就業;還提出了建立累進稅制和最低工資制等觀點。凱恩斯的這些主張被稱作凱恩斯主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和重建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依據。

5.貝弗里奇[人大2004年研] 答:貝弗里奇是指被稱為“福利國家之父”的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勛爵。1942年,英國以貝弗里奇為主席的內閣著眼于重建戰后和平、使英國永獲安全的長遠安排,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重建計劃提出了一個《社會保險及有關福利問題的報告》,制定了一整套對英國全體公民實行福利制度的指導原則,設計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措施,這就是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該報告是社會保障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因其影響了英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發展進程,而被業內人士視為福利國家的奠基石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里程碑,并為無數的經濟學家和社會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學習借鑒。

6.貝弗利奇計劃[華中農大2010、2008年研] 答:“貝弗利奇計劃”是指由英國倫敦學院院長貝弗利奇受政府委托起草、原則上被政府批準的《社會保險及有關福利問題的報告》,該報告主張享受社會保障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受保者按統一標準繳費;按統一標準領取津貼和救濟;發放津貼或救濟以保證正常生活的需要為標準等等。

貝弗利奇計劃是影響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的重要理論。貝弗利奇報告建議社會保障計劃應包括:①社會保險,滿足居民的基本需要;②社會救濟,滿足居民在特殊情況下的需要;③自愿保險,滿足那些收入較多的居民的較高的需要。二戰后,英國在貝弗利奇計劃的基礎上,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內容廣泛的高福利制度。

7.新《濟貧法》[華中農大2009年研] 答:新《濟貧法》是指英國區別于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即舊《濟貧法》)的一個法案,由英國政府在1831年頒布。

新《濟貧法》頒布的背景是自圈地運動和走上工業化道路以后,英國貧民日益增多并聚集于城市成為當時政府最感棘手的社會問題,因此,英國政府于1831年頒布了新《濟貧法》。新《濟貧法》的主要原則是:政府有保障公民生存的義務,認為救濟不是消極行動,而是一項積極的福利舉措,并由經過專門訓練的社會工作人員從事此類工作。

新《濟貧法》在社會保障制度建立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濟貧立法使社會團體實施的慈善救濟轉化成以國家為責任主體的政府救濟,并為社會保障制度確立了國家政府承擔最終責任的原則。

8.福利國家[華中農大2011年研;人大2010、2008年研;南開大學2006、2005年研]

答:福利國家是指對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帶有全民福利象征模式的國家。福利國家理論由德國新歷史學派(又稱講壇社會主義者)的施穆勒、布倫坦諾等人提出。該學派強調國家的經濟作用,認為國家除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外,還有一個“文化和福利的目的”,主張由國家興辦一些公共事業來改善國民的生活。1912年,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為“福利國家”藍圖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9.公積金[人大2003年研] 答:公積金是指與福利國家模式下和傳統社會保險型保障模式下的社會保障基金有著巨大區別的另一種社會保障基金,它產生于新加坡等國家創造的公積金制度。公積金有以下四個特色:

①以雇主與雇員自己為責任主體,通過立法強制雇主與雇員參加公積金制度,并按照規定繳納;

②政府在收繳公積金過程中只充當一般監督角色,而由官方性質的中央公積金局負責管理公積金;

③公積金的征繳采取完全積累模式,即雇主與雇員繳納的公積金全部存入受保人的個人賬戶,逐年積累下來,到受保人退休時再行給付并用于養老等方面的開支;

④無互濟性,即受保人之間、雇主之間、政府與國民之間缺乏社會保險制度所具有的互濟性,每個勞動者均有自己的公積金賬戶并適用于本人。公積金的用途可由養老擴展到醫療、住房開支等。

10.勞動保險條例[人大2008年研;南開大學2004年研]

答:勞動保險條例是指建國后,政務院于1951年2月26日正式頒布的適用于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和合作社的全國統一的《勞動保險條例》,成為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具體規定了職工在疾病、傷殘、死亡、生育及年老后獲得必要物質幫助的辦法,同時規定職工供養的直系親屬也可享受一定的保險待遇。該條例開始時只在部分企業實行。1953年1月2日,政務院對《勞動保險條例》進行了修訂,擴大了實施范圍,并提高了部分待遇標準。以后的補充修改都是以《勞動保險條例》為基礎的。

11.互助組織 答:互助組織是指多種多樣的群眾自發、自愿建立起來互助合作的組織。組織成員在自愿基礎上,通過按規定繳費的方式聚集資金,以使參加者在遭遇各種風險處于危難時得到救助。互助組織產生于17世紀末,是產業工人為抵御勞動風險而創立的互助互濟基金會組織,它聚集會員的力量,組織會員之間的扶危濟困。這種以抵御勞動風險為目的的互助組織,從制度屬性、管理形式、項目設置、責任承擔等方面,為后來的社會保險制度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組織經驗和基礎。

四、簡答題 1.為什么說社會保險制度是工業化發展的產物?[ 人大2005年研 ]

答: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多渠道籌集資金,對勞勱者在因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而減少勞勱收入時給予絆濟補償,使他們能夠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癿一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險制度是工業化發展的產物,具體表現為:

(1)工業化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同時也為勞動者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勞動的過程是四肢與機器的斗爭,健康與各種職業風險的斗爭。在這種工業化面前,勞動者為社會的發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工傷事故不斷增加,己難以分清是工業化的“成就”還是勞動者的過失。為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了企業可輕裝前進,更為了對人的生命與健康的尊重,法律賦予勞動者一項權利一一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應當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

工業化對人的傷害是巨大的:工業生產使人體器官功能產生損耗,工業廢氣掠奪人體健康,工業產品抹殺了人生個性化等。事實又并非如此,現代社會的人是這種工業化的受害者,同時也是這種工業化的最大受益者,于是,法律規定補償僅限于工作中突發的事故傷害。如果作一個簡單分解,“工傷”并非指工業化傷害,而是工作中事故造成的傷害。

(2)社會保險一般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是國家強制實行的以保證社會安全為目的保險制度,其對象主要是勞動者,其目的是幫助勞動者在失去生活來源時,仍能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社會保險是運用社會性保險的方式,根據大數法則的原理來分擔風險,所以社會保險是工業化的產物。

(3)社會保險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它取代了原來的家庭保障形式,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勞動者不能再自給自足,在激烈的竟爭中他們需要得到社會給予的保障,因而產生了社會保險。

保險一詞英文為Insurance ,有保障擔保之意,社會保險英文為Social Insurance,是國家通過立法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其目的在由于生、老、病、死、傷、殘等原因喪失勞動能力和失業中斷勞動,本人和家庭失去生活收入時,從社會獲得必要的幫助,是一種政策性保險。

(4)社會保險是隨著工業化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發展的。

因為工業化帶來的多種社會問題使社會沖突尖銳化。工業化被認為是導致社會工作出現的首要原因。從伊莉莎白的濟貧法到稗斯麥的社會保險制度都是英德工業化的直接產物。

2. 對社會保障制度影響重大的理論流派有哪些?這些理論流派有何影響?[ 人大2003年研 ]

答:對社會保障制度影響重大的理論流派有三個,即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和中間道路。

(1)民主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的許多觀點主張等,構成了福利國家的理論與政策基礎,迄今仍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從而確實是現代社會保障事業的積極推動者。

(2)新自由主義

它所倡導的自由實際上是非真實的自由,因為自由作為一種價值取向,絕對不可能建立在絕對不受約束的基礎之上,而社會也是能夠被公正或不公正來定義的,政府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我們能夠從新自由主義中吸取到的養分就是保持對社會保障持續月彭脹的警惕,同時發揮出市場機制的應有作用。

(3)中間道路

中間道路理論基礎建立在對自由市場的辨證認識之上,十分強調社會穩定和秩序,肯定了國家在福利領域的主導作用,對待福利國家是既贊同又批評。它使新自由主義者們對中間道路理論在改造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態度方面的看法有了分歧。

3. 簡述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及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意義。[ 天津財大2008年研 ]

答:(1)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

①新歷史學派 19世紀末,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高漲的形勢,社會改良思潮興起,一些學者提出了在不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條件下,由政府通過立法,實行某些社會政策,提高工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現存統治的主張。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國新歷史學派(又稱講壇社會主義者)的施穆勒、布倫坦諾等人提出的福利國家理論。他們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進行了修正。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國家的職責就是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而不是干預經濟活動。新歷史學派則強調國家的經濟作用,認為國家除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之外,還有一個“文化和福利的目的”,主張由國家興辦一些公共事業來改善國民的生活。

②福利國家主義 1912年,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出版了《財富和福利》一書,1920年又把該書擴展為《福利經濟學》,這本書系統地論述了福利經濟學理論。其基本論點之一就是收入均等化,即認為一個人收入越多,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越小:反之,收入越少,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就越大。庇古認為,收入轉移的途徑就是由政府向富人征稅,補貼給窮人。補貼的方法可以采取建立各種社會服務設施、養老金、免費教育、失業保險、醫療保險、房屋供給等。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為“福利國家”藍圖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此后,福利經濟學和福利國家理論幾經演變并廣為流傳,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③凱恩斯主義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于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書中提出通過國家干預、擴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長,實現充分就業;還提出了建立累進稅制和最低工資制等觀點。凱恩斯的這些主張被稱作凱恩斯主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政策和重建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依據。

④貝弗里奇報告

1942年,英國的貝弗里奇勛爵,提出了一分社會保險和社會服務的長篇報告,制定了一整套對英國全體公民實行福利制度的指導原則,設計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措施。貝弗里奇報告建議社會保障計劃應包括:社會保險一一滿足居民的基本需要; 社會救濟一一滿足居民在特殊情況下的需要; 自愿保險一一滿足那些收入較多的居民較高的需要。報告還提出了六條原則:基本生活資料補貼標準一致的原則; 保險費標準一致的原則; 補助必須充分的原則; 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則,即社會保障應覆蓋全體居民并包括他們不同的保障需要; 管理責任統一的原則; 區別對待的原則。

(2)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礎對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意義

①新歷史學派的福利,就是通過國家的活動,對國民收入實行再分配,使那些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的人們得到經濟援助以緩和、協調當時的階級矛盾。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在貝弗里奇計劃的基礎上,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內容廣泛的高福利制度; 法國也在“全國抵抗理事會綱領”的基礎上,于1946年實行了新的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可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都是有相應的思想理論為基礎的。

4. 試述福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人大2004年研 ]

答:福利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從福利觀點或最大化原則出發, 對經濟體系的運行予以社會評價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福利經濟學作為 一個經濟學的分支體系,最早出現于 二十世紀初期的英國。1920 年,庇古的《福利經濟學》一書的出版是福利經濟學產生的標志。福 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包括:

(1)資產階級福利經濟學體系的創立者——庇古

庇古把福利經濟學的對象規定為對增進世界或一個國家經濟福利的研究。庇古認為福利是對享受或滿足的心理反應,福利有社會福 利和經濟福利之分,社會福利中只有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才是經濟福利。

庇古根據邊際效用基數論提出兩個基本的福利命題:國民收入總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他認為,經濟福利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收入的 數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情況。因此,要增加經濟福利, 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分配方面必須消除國民收入分 配的不均等。

(2)主要代表人物羅賓斯、卡爾多、希克斯、勒納的新福利經濟學

20世紀30 年代,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受到羅賓斯等人的批判。 羅賓斯認為,經濟理論應當將價值判斷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個人間效用可比較性不能成立,福利經濟學的主張和要求沒有科學根據。繼羅賓斯之后,卡爾多、希克斯、勒納等人從帕累托的理論出發 也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進行了批判。同羅賓斯不同的是,他們認為福利經濟學仍然是有用的。

1939 年,卡爾多提出了福利標準或補償原則的問題。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對福利標準或補償原則繼續進行討論。他們主張把價值判斷從福利經濟學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實證研究;主張把福 利經濟學建立在邊際效用序數論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邊際效用 基數論的基礎之上;主張把交換和生產的員優條件作為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反對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卡爾多希克斯、勒納、西托 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論基礎上的福利經濟學被稱作新福利經濟學。

新福利經濟學主張效用序數論,認為邊際效用不能衡量,個人間效用無法比較,不能用基數數詞表示效用數值的大小,只能用序數數詞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新福利經濟學根據效用序數論反對舊福利經 濟學的福利命題,特別是第二個命題,反對將高收入階層的貨幣收入 轉移一部分給窮人的主張。

新福利經濟學根據帕累托最優狀態和效用序數論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題:個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斷者;社會福利取決于組成 社會的所有個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個人的境況好起來,而沒有一 個人的境況壞下去,那么整個社會的境況就算好了起來。前兩個命題是為了回避效用的計算和個人間福利的比較,從而回避收入分配問題,后一個命題則公然把壟斷資產階級福利的增進說成是社會福利的增進。

新福利經濟學家認為福利經濟學應當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 只有經濟效率問題才是最大福利的內容。勒納、霍特林等人對經濟效 率問題作了論述。經濟效率指社會經濟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所需具備的條件,包括交換的最優條件和生產的最優條件。

補償原則是新福利經濟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福利經濟學認為, 帕累托的最優狀態“具有高度限制性”,不利于用來為資本主義辯解, 為了擴大帕累托最優條件的適用性,一些新福利經濟學家致力于研究 福利標準和補償原則。

(3)伯格森、薩繆爾森的社會福利函數論派

卡爾多、希克斯等人的福利經濟理論,受到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的批判。伯格森于1938 年發表《福利經濟學某些方面的重新論述》 一文,提出研究社會福利函數的“新方向”,認為卡爾多、希克斯等 人的新福利經濟學把實證問題和規范問題分開、把效率問題和公平等問題分開的企圖完全失敗。繼伯格森之后,薩繆爾森等人對社會福利函數作了進一步論述,形成了福利經濟學的社會福利函數論派。

社會福利函數論者認為,社會福利是社會所有個人購買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關變量的函數,這些變量包括所有家庭或個人 消費的所有商品的數量,所有個人從事的每一種勞動的數量,所有資本投入的數量等等。社會福利函數論者通常用多元函數來表示。

社會福利函數論者認為,帕累托最優狀態不是一個而是有許多個。帕累托未能指出在哪一種狀態下社會福利是最大的。他們認為, 要達到唯一最優狀態,除了交換和生產的最優條件,還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這就是福利應當在個人間進行合理分配。

經濟效率是最大的福利的必要條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條件。社會福利函數論者根據假定存在的社會福利函數作出一組表示社會偏好的社會無差異曲線,并根據契約曲線作出一條效用可能性曲線。社會無差異曲線和效用可能性曲線相切的切點,代表受到限制的社會福利的最大值。

(4)阿羅的“不可能定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阿羅繼續研究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提出的社會福利函數。在1951 年出版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中,阿羅認為,社會福利函數必須在已知社會所有成員的個人偏好次序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程序把各種各樣的個人偏好次序歸納成為單一的社會偏好次序,才能從社會偏好次序中確定最優社會位置。

阿羅定理在福利經濟學中被稱作“不可能定理”。阿羅本想通過大量的論證對伯格森、薩繆爾森等人的社會福利函數修殘補缺,但客觀上卻證明了不可能從個人偏好次序達到社會偏好次序,也就是不可 能得出包括社會經濟所有方面的社會福利函數。

近年來,西方經濟學家著重對福利經濟學中的外部經濟理論、次優理論、相對福利學說、公平和效率交替學說、宏觀福利理論等領域進行了討論。這些“新”理論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可以通過政府干預調節價格和產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圖說明,現代西方國家的分配制度雖不合理,但是如果加以改變,則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為的改善分配狀況和增進福利的措施都是無效的。

5.簡述貝弗里奇計劃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南開大學2005年研]

相關試題: 簡述貝弗里奇報告的主要內容。[ 華中農大2011年研]

答:(1)貝弗里奇計劃的主要內容

貝弗里奇報告建議社會保障計劃應該包括:社會保險一一滿足居民的基本需要;社會救濟——滿足居民在特殊情況下的需要;自愿保險——滿足那些收人較多的居民的較高的需要。此報告還提出了六條原則 :基本生活資料補貼標準一致的原則;保險費標準一致的原則;補助必須充分的原則;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則,即社會保障應覆蓋全體居民并包括他們不同的保障需要;管理責任統一的原則;區別對待的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在貝弗里奇計劃的基礎上,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內容廣泛的高福利制度;法國也在“全國抵抗理事會綱領”的基礎上,于 1946 年實行了新的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

(2)貝弗里奇計劃的影響

①英國 1941年,英國政府委托貝弗里奇負責制定戰后實行的社會保障計劃。這個計劃于1942年底以《社會保險及有關福利問題的報告》為題發表,報告提出在戰勝德國法西斯后,英國將建立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英國于1948年正式宣布第一個建成“福利國家”。經過此后20年的改進完善,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成為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高福利化、統一管理體制、為公民提供“一攬子”預防性保障的,由國家承擔最后責任的、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②瑞典 瑞典自1948年開始,致力于建設“福利國家”。按照普遍性和統一性的原則,所有公民都有權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并由國家承擔多種風險。保障內容除生育、疾病、傷殘、失業、養老外,還有兒童、遺屬、單親家庭、住房、教育和培訓津貼。除現金津貼外,還提供醫療、護理等項服務。這種全民性保險和廣泛而優厚的補貼制度,使瑞典獲得了“福利國家櫥窗”之稱。

③其他國家 其他西歐國家和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也都經過多次補充修訂,擴大了保障范圍,增加了項目,提高了待遇,爭相向“福利國家”靠攏。

盡管福利國家在發展中也出現了某些問題,但《貝弗里奇報告》與貝弗里奇本人卻在社會保障史上占有著無可爭辯的不朽地位,他倡導的理念、原則、方法乃至所確立的福利制度框架,仍然對社會保障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6.德國為什么成為世界上最早實施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 天津財大2006年研 ]

答:社會保險制度首先產生于德國,并非因為德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而是有著其他因素的推動。

(1)思想理論基礎 從19世紀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境內盛行鼓吹勞資合作和實行社會政策的學派即新歷史學派,該學派主張國家直接干預經濟生活的管理和負起文明與福利的職責,這種主張對統治者的影響極大,從而為社會保險制度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2)組織基礎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社會主義政黨的推動下,德國工人運動日益高漲,它強烈要求政府實施保護勞工的政策,同時自發組織各種互助儲金會等,迫使當局考慮社會保障問題,從而堪稱社會保險制度出臺的催化劑。

(3)領導基礎 德國當時處于有“鐵血宰相”之稱的稗斯麥執政時期,稗斯麥很清楚要取得對內、對外政策的勝利,關鍵在于安撫好工人,以便取得工業發展的先機,進而實現對外擴張。獨特的社會背景和德國內部上述因素的影響,促使德國成為最先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

總之,由于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適應了工業社會的需要,對于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和穩定社會發展具有良好的作用,繼德國之后,其他歐洲國家乃至大洋洲、南北美洲的一些國家紛紛仿效,并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社會保險制度。不僅如此,這一時期一些歐洲國家還通過殖民擴張,將這種制度帶到了一些殖民地地區,并最終為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7.為什么說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 天津財大2007年研 ]

答: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其原因在于:

(1)社會保險屬于制度化的社會保障機制,從而完成了由濟貧時代的不確定性、臨時性到穩定性、經常性的轉變。

(2)由雇員、雇主共同供款和國家資助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險制度,真正確立了社會責任與風險的共同分擔機制。

(3)受保障者無需以犧牲人格尊嚴和接受懲戒為受益條件,免去了濟貧制度下的經濟狀況調查和濟貧院的奚落。因此,盡管社會保險制度在產生之初只不過是統治者的一種“懷柔之術”,但它的出現確實使社會保障發展進程產生了質的飛躍,即零星的救災濟貧措施發展成為穩定的社會政策,施舍式的社會救助發展成為公民的法定權利。

(4)社會保險制度使人們在因公害事故、健康不良、失業、家庭生計承擔者死亡,或因任何其他不幸使收入受到損失的情況下,不至于淪為赤貧。

8.以德國為代表的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具有什么特點?[ 華中農大2007年研 ]

答:以德國為代表的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又稱“投保資助”型社會保障模式,是最早出現的社會保障模式,也被稱為“傳統型”社會保障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

(1)以勞動者為核心建立社會保險制度;

(2)強調勞動者個人在社會保險方面的責任,社會保險費用由國家、雇主和勞動者三方負擔,以勞動者和雇主的社會保險繳費為主,國家財政給予適當支持,即個人和雇主投保,國家資助;

(3)這種模式重視社會保險中權利與義務的密切聯系,強化自我保障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休現了效率原則;

(4)保險基金在成員間統籌使用,符合大數法則原理,體現了保險互助互濟的宗旨。

9. 社會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的特點。[ 天津財大2007年研 ]

答:社會保險型模式是最早出現的現代社會保障模式,亦被稱為“傳統型”社會保障模式,或者自保公助型模式。社會保險型社會保障模式的特點主要包括:

(1)以勞動者為核心

社會保險制度面向勞動者,且主要是工薪勞動者,圍繞著勞動者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等方面的風險設置保險項目,并用以保障勞動者在遭遇這些事件時的基本生活。在某些情形下,社會保險制度還通過勞動都惠及其家庭成員。

(2)責任分擔

社會保險強調雇主與勞動者個人分擔社會保險繳費責任,國家財政給予適當支持。 從而是一種風共擔和責任分擔的社會保障機制。

(3)權利與義務有機結合

勞動保險強調勞動者享受勞動保險的權利與繳納勞動保險費的義務相聯系,勞動者享有的勞動保險待遇水平亦常常與繳納勞動保險費的多少和個人收人情況相聯系,不參加勞動保險或者未繳納勞動保險費是不能享受勞動保險待遇的。

(4)互助共濟

雇主與勞動者個人繳納的勞動保險費形成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勞動保險基金,當勞動者遭遇保險事件時,享受相應的勞動保險待遇,勞動保險基金在受保成員之間調劑使用,充分體現出互助互濟、共擔風險的原則。

(5)社會保險基金的籌集以現收現付為主

總之,社會保險型模式非常重視權利與義務的對應關系,強化責任分擔意識,在追求公平的同時亦體現了效率原則。不僅如此,社會保險基金在社會成員之間統籌使用,符合風險管理中的大數法則,體現了社會保險的互助互濟宗旨。

10. 簡述社會保險制度的特點。[ 天津財大2006年研 ]

答: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這是因為它的保障對象是勞動者,即人口中最多、最重要的部分。它所承擔的風險也最多,包括勞動者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發生的使他們失去工資收入的生、老、病、傷、殘、失業等所有風險。社會保險制度的特點有:

(1)強制性 社會保險通過國家立法推行,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勞動者必須參加。

(2)互濟性 參加社會保險者定期繳納保險費,建立社會保險基金,當其中有人遭遇風險而受到經濟損失時,可以按規定領到一定數量的保險金,實行風險分擔、互助共濟。

(3)儲備性 參加社會保險者按規定繳納費用作為基金,儲存待用。就個人而言,從參加社會保險開始便按規定長期繳費,等于為自己儲蓄了一筆費用,供遭遇風險時使用,以渡過難關; 就社會而言,也是一種儲備基金。

(4)補償性。社會保險給予參加者的物質幫助,限于收入損失的補償,即勞動者在勞動中斷、收入中斷時才有權得到給付。但社會保險的給付并不與工資相等,從社會保險那里得到的收入損失補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只能是一定程度的補償,即是用來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

綜上所述,社會保險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是一種繳費制的社會保障,它實行權利與義務相關的原則,必須盡到繳納保險費的義務,才有享受收入補償的權利。造成勞動者失去工資收入的風險有多種,因而收入補償也有多種,構成多個社會保險項目。

11. 何為“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障模式? [ 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研 ]

答:“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障模式是以全民性和普遍性的保障原則為核心,全體居民和公民不論其有無收入和是否就業,都可享有國家制定的各項福利保障政策。由于全民都享有受保障的權利,因此,這種模式下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于國家的稅收。

英國、瑞典等國實行的福利型社會保障模式,它貫徹“普遍性”原則,范圍包括“從搖籃到墳墓”的各種生活需要,按統一標準交費、給付,保障基金主要由國家稅收解決。

12. 什么是“福得國家”?它的起源是什么? [ 人大2006年研 ]

答:(1)“福利國家”的含義

福利國家模式,是指主要以英國、瑞典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實行由國家高度統一管理和支配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其目標在于對每個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險,諸如疾病、災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鰓、寡、孤、獨、殘疾都給予安全保障。

(2)“福利國家”的起源

國家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最早產生于英國。1920年,庇古的《福利經濟學》為“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障制度奠定理論基礎,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張由政府擴大財政開支以拉動內需,1942年11月,貝弗里奇提出改進社會福利的報告成為政府社會立法的白皮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工黨政府陸續實行了社會保險、家庭津貼和全民醫療保險法案,直至1948年工黨領袖艾德禮宣布英國成為“福利國家”。此后,這種社會保障制度又廣泛應用于北歐各國。

13. 簡述社會保障的發展進程(線索、背景、事件)。 [ 人大2006、2202年研 ]

答: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社會保障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起來的。它由非正式制度安排發展到正式制度安排,從為統治者服務到促進社會公平以及為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協調、和諧發展服務,從一種社會政策轉變為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協調的混合型政策,其本身就是社會發展文明的標志。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我們可以將社會保障的整個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1)慈善事業階段 這一階段作為社會保障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它的社會背景是不發達的農牧社會,構成慈善事業時代的三大支柱是宗教慈善事業、官辦慈善事業與民間慈善事業。在宗教慈善事業階段,各種宗教教義多將行善列為基本準則,教會組織開展的各種救災、濟貧、施醫助藥等活動,成為這一時代一些西方國家主要的社會保障方式,并隨著宗教影響區域的擴大而擴展到全世界。官辦慈善事業是由官方組織卻未制度化的救濟活動。在西方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在中國源遠流長,如倉儲后備制度和以工代販制度。民間慈善事業階段主要指民間零星的互助和他助活動,有組織大規模的民間慈善事業大約是在中世紀以后出現的。

(2)濟貧制度階段 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來介入濟貧事務,是社會保障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以1601年英國頒布的《濟貧法》為標志,該法將已有的宗教或社會救濟活動慣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首次由官方劃定一條貧困線,對需要幫助者提供有限的幫助。在1834年英國議會又通過了著名的《濟貧法修正案》,確立了劣等處置與濟貧院規則。自英國濟貧法頒布以后,歐洲的許多國家開始紛紛效仿。盡管濟貧制度與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不能相提并論,盡管這種立法極不平等并事實上未使濟貧制度成為一項固定的、經常性的制度,但由于它是通過法律形式將社會保障活動固定了下來,顯然是一個歷史進步。在北美,當時正處于殖民地時代,英國的濟貧法很自然的直接影響著該地區的早期社會救助活動; 在中國,歷史上并未像英國等國家那樣頒布專門的濟貧法,但倉儲后備經過歷代統治者的繼承與發展,又確實成了一項用于賑災濟貧的常備制度。

(3)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階段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的產物,它以19世紀80年代德國制定并實施有關社會保險法令為起始標志,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發展,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個由多個子系統構成并同時得到發展的體系,于40~50年代進入成熟期,70~8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等諸多影響因素的發展變化,各國又先后進入改革、發展與完善階段。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

①社會保險制度首先產生于德國,這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19世紀80年代,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社會保險制度的產生與形成階段有以下一些特征:社會保險在性質上是權利義務結合型; 社會保險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會成員的后顧之憂; 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保障過程具有強制化、規范化。

②1935年羅斯福當政時美國國會通過的《社會保障法》以及據此確定的社會保障制度,使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由社會保險制度向綜合性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跨了一大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工黨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國家,隨后,西歐、北歐等一些國家也紛紛宣布建立福利國家,福利國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達到很高層次和社會文明進步地象征,在世界上風靡一時,20 世紀 6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此后,一些國家基于以往社會保障政策出現的一些問題,開始思考改革的辦法,從而使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進入了一個改革、發展與完善的階段。

14. 簡述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 人大2004年研 ]

答: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由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等六項制度構成,基本內容有:

(1)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其中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的核心內容,也是涉及面最廣、社會需求最迫切的社會保險項。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國對原有的一些社會保險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現行的社會保險制度將更加健全,同時,將可能增加一些新的保險項目或者在原有的保險項目中增加新的內容。

(2)社會救濟制度 包括城鄉貧困戶救濟和因自然災害造成生活困難的災民救濟。社會救濟是由國家和社會按法定的標準,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滿足其最低生活水平的物質援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社會救濟對象大致有:農村貧困戶、城市貧困戶、城鄉特殊困難對象等。社會救濟制度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網”。在21世紀,我國城鄉的社會救濟制度改革將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救濟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3)社會福利制度 我國通常把社會福利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其內容主要有企事業單位提供的職工集體福利、民政部門主管的特殊福利和街道、居委會舉辦的社區社會福利服務。

(4)優撫安置制度 它是一項物質補償和政治褒揚相結合的特殊社會保障制度,其保障對象是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特殊貢獻的現役軍人、退伍軍人及其家屬,統稱為優撫對象。具體包括:現役軍人、革命傷殘軍人、復員退伍軍人、革命烈士家屬、因公犧牲軍人家屬、病退軍人家屬、現役軍人家屬、軍隊離退休干部等。保障的內容主要有國家撫恤、群眾優待、就業安置、扶持生產和生活照顧等方面。

(5)社會互助制度 它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政府倡導和組織下,廣泛發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開展扶貧濟困、尊老愛幼、扶弱助殘、鄰里互助等多層次、多形式的互助互濟活動,豐富了我國社會保障的內容,提高了社會保障的發展水平。

(6)個人儲蓄積累保障 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觀點,它又稱為儲蓄保險基金或公積金,是指一些國家,特別是那些發展中國家適宜采用此方法,一般稱之為“中央公積金計劃”。儲蓄基金是一種強制性的儲蓄手段,工人和雇主按規定向中央儲蓄基金會交納保險費,加上定期的利息收入,單獨記入個人貸方賬戶。當發生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或患病時,將積累的儲蓄加利息發給工人或其家屬。

以上六個方面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規定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六項制度將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同時也有可能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建立新的社會保障項目和制度。

15. 試評述近年來西方興起的“第三條道路”關于社會福利改革的思想和政策,及其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啟示。 [ 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研 ]

答:近年來西方興起的“第三條道路”關于社會福利改革的思想和政策,及其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啟示評析如下: (1)“第三條道路”關于社會福利改革的思想和政策

①強調社會保障制度中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過去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基礎價值觀,大都強調全民福利、確保福利開支、擴大保障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較多地強調公民的基本生活權利,突出維護社會公正。“第三條道路”的社會保障理念,強調要實現社會保障的供給與需求、市場經濟的公平與效率、社會成員的權利與義務的平衡,以減少和避免濫用權利的現象,在堅持“享有社會福利是公民合法權利”的前提下,轉向從社會索取的權利與為社會盡責的義務應同時并舉,“不承擔責任就沒有權利”。

②實現從“消極福利”(Negative Welfare)向“積極福利”(Positive Welfare)的轉變

建立以提高就業能力取代就業保障為核心的福利體制,從救濟性的福利政策轉向開發性的福利政策,把生活福利改變為工作福利。社會保障資金支持的重點不是簡單地發放救濟金,而是創造條件促進公民學習新技能,接受新工作,“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要投資于人力資本,而不是直接給予利益”。使社會保障政策與講求競爭和風險意識相聯系,以培養個人對自己負責的精神和獨立意識,發揮社會各種組織和機構的作用,使它們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更積極的貢獻。吉登斯宣稱“貝弗里奇在1942年撰寫的報告中,公開向匾乏、疾病、無知、骯臟和懶惰宣戰,此舉使他名氣大振。這就是說,他側重關注的幾乎完全是否定性的方面。今天,我們應當倡導一種積極的福利,公民個人和政府以外其他機構也應當為這種福利作出貢獻,而且,它還將有助于財富的創造。”

③變“社會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

要重新定位國家的作用,要在風險與安全、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之間建立新的關系。要本著利益均衡的原則協調勞資關系,既要維護工人已經獲得的經濟、社會權益,也要使企業家為投資、革新和增加就業作出努力。主張建立以企業家和工會為主體、有廣泛社會力量參與的“勞動、革新和公正聯盟”,形成一種積極的社會伙伴關系。為此,要改變過去那種征收高額累進稅,造成壓抑經濟發展的現象,要減少稅收,改善投資環境,形成良性經濟增長,增大福利總數。吉登斯認為,政府應通過提供工作機會,投資人力資源,進行終身教育,創造良好環境,開展公私合作,以形成一個積極改革的福利國家一一積極福利社會中的社會投資國家。

(2)“第三條道路”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啟示

基于“第三條道路”的福利國家改革的理念,西歐、北歐各國都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促進就業,扶助弱勢群體,減少貧困現象; 轉變投資方向,加大教育投資,發展教育事業等。雖然改革還在進程中,并且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困難,但是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對于正在致力于建設高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我國而言,更是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①轉變社會保障觀念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個人出資進行風險抵御的意識是很淡薄的。改革開放以后,“鐵飯碗”狀況被打破,并且由于各項制度尚未完善,下崗人數增多,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于是人們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風險完全要由自己承擔,因此很多人大量儲蓄,這樣就限制了人們的消費,從而導致內需不足影響了經濟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轉變這種福利觀念,根據我國的國情,借鑒“第三條道路”福利改革的經驗,社會福利基金支出應由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承擔,并充分發揮社會團體、私人機構的作用,多方開拓社會福利資金來源渠道,從而使用社會福利水平與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

②明確政府定位,充分發揮政府作用

“第三條道路”認為,國家必須對全球化做出結構性的回應,既應該下放權力,又要重新塑造國家的權威。對于我國而言,“在社會保障的管理體制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保障分部門管理,而且在社會保障的具體管理中政企不分,政策也不統一,因而降低了社會保障的效率”。因此,在我國,政府也應該盡快實現自身的轉變,即由原來的“管制型”政府轉變為“服務管理型”。并且,中國不同于北歐,由于條件所限不可能實行高保障制度,但把政府經濟職能的重點轉到公共服務方面來,這是一個基本的方向。

③提高我國社會保障的法制化水平

立法先行,不僅是西方社會保障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必然要求。并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為保證社會保障措施的順利實施和使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深化,應盡快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制定出完善的《養老保險法》、《醫療保險法》、《勞動法》等法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良性運行。由于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有著諸多的不確定因素,面臨著巨大的政治經濟風險,因此,我們加強社會福利制度的法制化建設,更是當務之急,同時我們還要注重修訂過去出臺但已經過時或不具操作性的規章,以使各類社會福利機構的管理有章可循,為我國現代化的福利制度建設提供強有立的后盾。

④堅持社會福利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一致。

社會福利水準必須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一致,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協調,否則,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也會給國家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而現今我國的福利發展水平是福利事業嚴重滯后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福利設施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與社會現實的要求,都有相當大的差距。據調查:“全國現有1400萬左右的老年人要求進入福利機構養老,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1%以上,而各類福利機構中能夠提供的老年人床位不到全國老年人總數的0.8%,存在著嚴重的供不應求的現象。”因此,當務之急,我們必須加大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以建立起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廣覆蓋的社會福利制度,為人民的基本生活及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保障。

16. 立法先行是國際社會保障改革的慣例,試分析一下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為什么沒有做到立法先行?[ 人大2010年研 ]

答:(1)立法先行是國際社會保障改革的慣例

①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險制度都是通過立法來確立的,先立法后實施辦法是這一制度的內在要求。這主要是因為社會保險制度是消除勞動者后顧之憂和不確定風險而給人以安全感與安全預期的,這一制度主體各方的責任也只有通過立法機關的討論才能實現合理分擔,這一制度的公平性、強制性與可靠性更是需要通過上升到法律規范才能得到保證。

②政府作為社會保險制度責仟主體的一方,可以主導這一制度,但不能包辦這一制度,其制定的社會保險法規也不足以確立這一制度,其強制性不足以促使用人單位全部參與,公平性則因為政府也有自己的利益問題而可能導致失衡。

因此,社會保險制度不通過立法機關的法律規范,便不可能走向定型與穩定。

(2)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沒有做到立法先行的原因分析

①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國選擇了漸進改革的發展道路,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采取了試點先行、逐漸推進的改革方式。現在的社會保險立法,既不是對20世紀50年代勞動保險立法的簡單繼承,也不可能像其他國家那樣在沒有制度的條件下,通過制定全新的社會保險法律來確立。我們只能在以往社會保險改革與制度建設的基礎上,通過立法來最終促使這一制度走向定型、穩定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②由于我國的社會保險改革還在進行之中,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與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的步伐不一,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保險立法還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些具體問題甚至是重大問題,還難以在現階段的社會保險立法中加以明確。對一些一時無法通過立法規范的事項,可以通過授權中央政府制定相應的法規進行調控,以后再通過修正社會保險法律來完善。

五、論述題

1. 簡述經濟學對社會保障的理論貢獻(舉三個例子)。 [ 人大2006年研 ]

答: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受經濟學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而社會保障的建立和發展越來越大地影響到了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保障制度安排其實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選擇,而經濟學中的選擇理論則充當著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論基礎。

(2)經濟學對社會保障理論的第二個特別重要的基礎性貢獻,在于為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實踐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理論方法。

(3)經濟學對社會保障的第月個理論貢獻,是經濟學特有的視角為社會保障理論研究與政策選擇提供了有價值的思維方式,并能夠確保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選擇由空想主義進化到理性發展階段。

(4)三個例子說明經濟學對社會保障的理論貢獻

①意大利著名經濟學家帕累托的新福利經濟學思想首次提出了帕累托最優概念:一是使得每個社會成員的境況都變好;二是沒有使任何成員的境況變壞的前提下至少使得一個社會成員的境況變好。理論主要貢獻是:一是提出了社會福利函數理論;二是提出了社會選擇理論;三是對市場失效與政府作用進行了研究。新福利經濟學不僅專門研究經濟福利問題,而且關注到社會公平問題,從而與社會保障確實存在血肉相連的關系。

②凱恩斯主義則是工業化國家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和福利國家的在重要理論支柱。他在《就業、利息和貨幣理論》中,摒棄了以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關于自動調節恢復資本主義經濟均衡的市場機制這種傳統概念,指出了資本主義已經喪失了這一機制,因而需要國家調節和干預資本主義經濟,否則,私有制的資本主義便不可避免地要滅亡。凱恩斯的國家干預論和增加公共支出等政策主張,為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并通過這種制度來調節社會經濟的發展掃清了理論障礙,從而事實上推進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進程。

③②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代表者弗里德曼,是“效率”絕對優先者,在《自由選擇:個人聲明》一書中,他抨擊了政府的社會保障計劃,認為失業保險、社會保險、直接救濟、醫療照顧等廣泛 的社會保障體系導致了社會福利支出的膨脹,盡管目標是高尚的,結果卻令人失望,從而主張實行負所得稅制,并逐步取消社會保險。他認為競爭的資本主義是一個經濟自由的制度,政府的職責范圍必須加以限制。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經濟學領域的理論分歧是長久的,經濟學理論及經濟學家對社會保 障的態度的差異,正是發展社會保障理論學說的有益營養來源,也是確立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據。換言之,經濟學與經濟學家否定社會保障的學說與肯定社會保障的學說對社會保障的理論界定與制度的實踐的健康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2.美國和英國同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實行的卻是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試通過對比談談你的看法。 [ 人大2010年研 ]

答:美國和英國同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實行的卻是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

(1)英國一一福利國家模式的典型代表

英國是典型的福利國家代表。英國的社會保障是名副其實的“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民保障。其社會保障管理實行自上而下、整齊劃一的管理方式,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社保工作機構。英國政府的社保部門主要是社會保障部及衛生部和教育就業部。社保資金來源主要是公民繳納的國民保險金和稅收,而稅收部分又主要來源于所得稅。英國的社區和民間團體在社會保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社區組織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有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弱智和精神病患者、特殊困難家庭的各種服務,并且英國政府還相當注重發揮民間團體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

英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包含社會保險、社會補助(住房、兒童、食品、高齡老人)、社會救 助(低收入戶、貧窮老人、失業者)、保健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支出方向和行政管理三方面內容構成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即資金來源有個人繳費、雇主繳費、財政預算、國民保險基金投資效益等四個渠道;支出方向體現“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行政管理由全國社會保障部門統一負責。此外,近年來英國政府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整和變革,主要是通過鼓勵發展單位保險和商業保險、調整運行機制、項目實行支出限額管理等方式,達到減輕政府負擔的目的。

(2)美國一一社會保險型模式的典型代表

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建立全國統一的、帶強制性的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美國政府設有兩個專門機構一 SSA(社會保障管理局)和 HCFA(健康關懷財政管理局),用來管理和監督社會保障的具體計劃。美國政府通過采取稅收政策,對社會保障資金進行宏觀管理。另外,私人部門支出的比重很高,達到全部支出的 40%左右。私人支出是各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參與舉辦社會福利的體現。相對于英國來講,美國社會保障的主要特點是:

①適時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20 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國引起了人們對老年生活的普遍關注。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老年人生活處于最困難境地,社會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1934年,羅斯福成立了經濟保險委員會,1936 年公布了社會保障法,1939 年增加了傷殘保險和老年配偶養老保險。經過幾年準各。在積累了一大筆基金后,于 1942 年付諸實施,開始支付退休金。二次大戰中沒有新的變動。50 年代經濟有了很大發展,1965 年增加了老人醫療保險,1972 年又增加了殘廢者醫療保險。經過 50 多年的逐步發展與健全,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②老年法定退休保險具有強制性、貢獻性和福利性,退休和醫療保險基金有正常來源渠道,能自我調整和自我循環。

其退休金的收與支是按照現收現付、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的,根據人口老齡化的預測、退休費支出的需要,不斷調整保險稅稅率,通過自我調整達到自我循環正常運轉的目的。

③發展保險公司經營的自愿投保退休金保險,吸收閑散資金增強經濟實力,為人口老齡化做準備。

美國的一些人壽保險公司除經營人壽保險、財產保險、死亡保險外、還大力經營集體和個人自愿投保性質的私人退休金保險,作為法定退休保險的補充。集體退體保險,由企業雇主為雇員投保,根據企業經營好壞和雇員個人情況投保可多可少,雇員退休后逐月領取。政府通過對退休保險金免稅手段予以支持。并通過投資獲取的利潤,用來彌補膨脹使投保金額貶值的問題,以保證退休者收入,增強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感。

⑷嚴格控制失業救濟金發放標準和發放時間,以利于失業者積極再就業

聯邦立法規定由企業雇主繳納失業保險稅款,雇員不繳。利率由各州自行確定,全國不統一。救濟發放時間,大多數規定需經一周等待期后方可使用,最多支付26周,聯邦法規定在失業高峰期可延長合乎法定救濟周數的50%,即最多追加13周。嚴格限制發放周數的目的在于促使失業者積極再就業。

⑸采取措施,增收節支,迎接老齡化的嚴重挑戰。

其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研究管理與效率、保障目標與水平問題,逐步提高保險稅稅率;退休金也要納入個人所得稅范圍之內,把負擔加在高收入者身上;適當降低各項福利待遇水平,使之不要緊跟工資水平的增長;利用退休基金搞投資經營,增中儲備,減少年輕人的社會負擔。

3. 論述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建立過程中“市場與政府”的選擇。 [ 華中農大2008年研 ]

答:社會保障制度建立過程中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選擇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這種爭論集中表現于兩種相反觀點的對立,即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

(1)實證意義上,工業化國家的發展實踐己經表明,政府不是萬能的,市場同樣不是萬能的。18世紀下半葉,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言人亞當·斯密提出了“經濟人”假設和“看不見的手”的概念,提倡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以及勞動力、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隨后的李嘉圖、馬歇爾等豐富和完善了這一理論。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種理論受到了挑戰,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危機徹底打破了市場萬能論,也粉碎了市場自動均衡理論,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應運而生。

(2)理論上,市場失靈現象的存在,以及市場不可能自動地解決好公平問題,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平等、共享的目標,表明需要政府的干預和調控;而政府失靈現象的存在,又使市場有參與的必要性。因此,政府和市場都不是萬能的,它們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單向選擇關系,而是在雙方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選擇和協調機制,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和交易成本最小化。

(3)社會保障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問題,用另一種表達方式就是相信政府或相信市場的問題。從各國的社會保障立法來看,都是將社會保障視為國家的責任,政府是構建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

①政府應該推動立法機構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使社會保障能夠在法制化的框架下規范運行。

②政府應當通過財政投入、稅收和收入分配等政策,對市場無力承擔、不愿意承擔或不適合承擔的國民生活風險進行保障,或在政府的支持下,營利機構或社會組織提供保障,真正體現出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公平性。

③政府應當對社會保障承辦和實施主體及環節進行嚴格有力的調控、管理和監督,保證制度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而針對政府政策效應偏離政策目標的現象,市場化改革則可以促使政府以程序化、法制化、科學化的方式參與調控,并避免政府行為對制度本身的正常運行造成損害。

④具體到我國社會保障中政府與市場的功能的界定,應充分考慮現階段的中國國情,合理協調二者的關系。在轉制成本的負擔和基礎保障以及制度構建、法制建設力面,政府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同時,也應避免政府包攬過多的現象,在多層次管理、基金籌資、實施等方面,可以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如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慈善事業等),發揮商業保險等的補充作用,走社會化發展之路。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