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廣數字人民幣(如何大面積推廣數字貨幣?)
日前,大熱話題非“數字貨幣”莫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哦,數字貨幣,或終將取代紙幣。正如現在的紙幣取代了金銀、銅錢、牛豬羊等更早期的商務流通媒介。誠然,很多人對于精美的毛爺爺紙幣,非常得眷戀不舍,但是隨著手機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加上,新冠疫情帶來的社會變化,數字貨幣大概率會成為未來主流的交易手段。據國際清算銀行調查報告顯示,65個國家經濟體的央行中,大約86%已經開展數字貨幣的研究,正在進行實驗或者概念驗證的央行比例從2019年的42%增加到2021年的60%。可見,推廣數字貨幣在全球范圍內都已經提上日程,也是一件挺困難的事兒。
數字貨幣(試點版)App已經上架IOS App Store和 Android應用商店,試點地區包括深圳、蘇州、雄安、上海、西安和北京、張家口等地區。一些敢于嘗鮮的市民已經開始使用“數字貨幣”支付。鑒于同樣需要在手機App上操作,很多人不禁疑問:流程大同小異,數字貨幣和微信、支付寶有何區別呢?
數字貨幣,到底是什么?
數字貨幣和微信、支付寶里的錢,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要知道,微信、支付寶里的錢并非貨幣,它們只是提供了一些“支付渠道”而已,而數字貨幣在本質上是法定貨幣,只是以“數字”的形式存在而已。所以,遠遠看上去和微信、支付寶里的錢,表面相同,骨子里卻不是一回事兒。
在官方的定義中,數字貨幣的概念比較燒腦。
其實,數字貨幣是由中國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并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而且,數字貨幣同紙鈔、鋼镚等現有貨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征和法償性,支持可控匿名。首先,這個概念里著重強調的是法定貨幣,還有一個重要的點是數字貨幣定位于M0,也就是流通中的現鈔和鋼镚,流通起來屬于一種“現鈔支付”,而非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網絡支付。目前,數字貨幣尚處于試點階段,體系尚不完善,依舊需要各種卡向數字App的錢包充值,而等到數字貨幣系統完善之后,央行就會直接“數字化發行”貨幣。屆時,大家的工資將會以數字貨幣的方式,直接存入數字錢包,而不需要依托任何實體卡作為轉賬介質。
基于如此定義,數字貨幣的載體和應用場景也應是多元化的。比如,因為智能手機太過于流行,試點版也是依靠App來完成,所以很多用戶先入為主地認為:數字貨幣只存在于手機上,但未來可以承載數字貨幣的,可不僅僅是手機,包括電腦、車載系統、柜員機等任何具有“智能性”的終端都可以承載數字貨幣。這意味著,當數字貨幣開始大面積普及時,一種新型的“錢包終端”可能會應運而生。畢竟,現有的iPhone承載著太多的生活內容,如果能夠把重要的“貨幣”,存于一個專屬的數字錢包內,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數字錢包終端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應用場景,比如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或者語言不通的外國友人,數字貨幣普及之后,到處都是可用的終端,消費者可以隨時利用指紋和人臉識別完成支付。尷尬的是,如此操作依舊好像移動支付,更棘手的問題在于:中國的移動支付已經非常普及,數字貨幣的必要性究竟有多少,而又要通過怎樣的方式完成推廣呢?
新派支付,數字貨幣如何推廣?
眾所周知,推廣數字貨幣代表著管理者的意志,比起純商業化的推廣相對容易,管理者完全可以通過一紙禁令或者一項法規來大面積推廣,正如2022年3月份之后,個人的微信、支付寶收付款碼將會停用。政策收緊帶來的市場空間,勢必會騰挪給數字貨幣。但是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高度文明的狀態,任何管理者都不會去做“反人性、反民聲”的事情,這就意味著數字貨幣需要給交易帶來新的便利,發揮其獨特的優勢。
現在,中國的移動支付非常流行。如此情況,在通常的討論中,可以說是中國的大優勢,但在數字貨幣推廣的討論中,發達的移動支付卻是障礙。
中國的消費者已經習慣移動支付,這得益于騰訊、阿里巴巴良好的技術支持和商業模式上的成功。回想在2014年之前,我們覺得現金和實體卡是比較穩妥的支付方式,消費者幾乎不敢把自己的“主工資卡”,和支付寶、微信做連接。但一場場O2O大戰,涉及網約車、外賣、快遞等行業,使得中國消費者快速培養起移動支付的習慣,尤其是滴滴和快的的補貼大戰,更是品牌推廣的經典案例:用戶為了搶到補貼,自覺注冊,單個客戶的獲得成本僅有18元。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大家之于移動支付的風險疑慮漸漸消退。難怪有人說:正是中國O2O商業的燒錢大戰,燒出了中國移動支付的大火。
如今再看數字貨幣,已然沒有條件再走“移動支付”的推廣之路,況且,現有的落地終端,包括手機、刷臉、指紋等設備,都是圍繞支付寶和微信建立起來的。要想快速地切換,絕非容易的事情,短期之內,即便數字貨幣成熟起來,也要和紙幣、第三方支付共同存在。事實上,數字貨幣要想大面積推廣,除了需要強烈的行政力量之外,更需要找到消費者的痛點。比如,現在手機信號并不是全部滿格,一些旅游景區、地下室無法完成支付,所以,數字貨幣雙離線支付功能就是賣點之一;而隨著數字貨幣載體日益普及,消費者也有希望擺脫手機的控制;另外,現有的第三方支付能夠輕松地獲取消費數據,從而謀求更多的商業利益,有些推送令用戶非常反感。而數字貨幣的特點之一,就是更注重隱私的保護,每一筆資金的流向都會被記錄,但只有相關部門才能查看: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不理智的消費行為,又能很好地規避隱私泄露。
總之,面對新鮮事物,普通人也應該大膽嘗試,主動適應,順勢而為。否則,當政策呼嘯而來之時,留給后知后覺者的,只有不適應和百感交集。當然,新事物要想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也需要想清楚自己所能創造出的新價值。(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