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數字貨幣騙局(儲值卡3天賣出1.9億,元宇宙還是騙局么?馬云:看不懂、跟不上)
元宇宙真的是騙局么,為何全球資本大佬卻都紛紛殺入?
如果元宇宙不是騙局,那為何大多數人還不敢深入其中?
一、元宇宙真的來了么?
今年年初,以SOUL APP提出的“元宇宙社區”為契機,元宇宙概念開始獲得資本青睞。3月份,知名沙盒游戲平臺Roblox率先將元宇宙概念寫入招股書,并在登陸紐交所首日,市值從350億美元飆升至近400億美元。
8月份,科幻電影《失控玩家》上映,為影迷系統地展示了元宇宙虛擬社區的整體樣貌,進一步推高了元宇宙概念的火熱程度。而真正讓元宇宙概念火遍全球的是在今年10月份,Facebook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正式宣布將公司的經營重心轉向全真虛擬社區領域,成為全球第一個在元宇宙領域集中發力的超級科技巨頭。緊接著,德國運動品牌阿迪達斯進軍元宇宙,打造出名為“into the Metaverse”的NFT產品系列。
國內方面,眾多明星、企業也不甘人后,紛紛入局元宇宙。
前段時間,林俊杰豪擲78萬購買元宇宙虛擬地塊的消息,沖上社區頭條。“抖音帶貨一哥”羅永浩也在微博中宣布,將重返科技行業,目標便是以VR、AR、MR為核心的元宇宙產業。
12月,國內著名奶茶品牌“奈雪的茶”正式進軍元宇宙,在盲盒、潮玩、NFT三大領域同時發力,并推出了國內首個NFT數字藏品。網易也與三亞市合作,共建網易元宇宙產業基地。12月底,百度更是宣布與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合作,推出了國內首個元宇宙虛擬空間——希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對網絡信息概念持觀望態度的實體制造業廠商們,也加入了元宇宙開創的虛擬空間。
為何元宇宙能大火,為何很多人稱元宇宙為騙局?元宇宙是技術革新,還是營銷套路?要理清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元宇宙。
二、什么是元宇宙?
元宇宙這個概念首先由美國小說家尼爾·斯蒂芬森提出的。斯蒂芬森在自己的科幻小說《雪崩》中,向讀者描述了一個名為“Metaverse”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的中文名就叫做“元宇宙”。
組成Metaverse一詞的兩個詞根分別是Meta和Verse,Meta代表“元”,Verse代表universe,也就是宇宙。在這本書中,每個存在于現實世界的人都有一個存在于元宇宙的分身。也就是說,所謂的元宇宙并非現實世界,而是一個與現實平行的虛擬空間。
在解釋元宇宙這一概念的時候,有人會將對元宇宙的理解和美國大片《頭號玩家》相聯系,這部由斯皮爾伯格執導的影片,同樣向觀眾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元宇宙中故事。但如果你粗略地將元宇宙認定為游戲,顯然有點以偏概全。全球公認的第一家元宇宙公司Roblox就對元宇宙這個概念做出了解釋,同時也確定了元宇宙必須具備的幾個元素。
除了朋友、身份、多元化、低延遲等虛擬游戲常見的要素,在元宇宙中還出現了“經濟系統”、“隨時隨地”、“創建文明”等當前游戲不具備的要素。這就要求真正的元宇宙不受時空限制,同時還可以擁有自身的經濟體系。
而在這一系列的要素當中,實現難度最大的,莫過于“創建文明”這一項了。通過觀察目前各大游戲,包括《帝國時代》、《文明》、《三國志》等戰略游戲,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技術走在行業最前沿的開發團隊,都無法實現這一要求。
因為要打造真正的“文明”,需要建立意識形態和哲學理念兩套系統。由于這兩套系統過于龐大、自由度要求高,且為去中心化,目前游戲廠商很難做到,但元宇宙卻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三、為何元宇宙會大火?
第一、AR技術的應用:
元宇宙概念在今年的大火,和近年來風靡全球的AR技術有很大關系。在技術層次分析,人類已經開始了對元宇宙的探索進程,日新月異的網絡通訊技術和芯片技術,以及人工智能都為元宇宙提供了技術基礎。
第二、行業大佬的布局:
最早開始下元宇宙這盤大棋的,有Facebook、亞馬遜、谷歌等海外互聯網巨頭。
國內方面,騰訊、字節跳動等多家公司向元宇宙領域拓展,其中百度在近期12月底正式發布了自己的元宇宙項目——希壤,成為國內第一個沉浸式體驗的元宇宙虛擬空間。
第三、真實的營銷收益:
國內奶茶品牌奈雪的茶在成立6周年之際宣布了進軍元宇宙的消息。不管是在底層營銷方面,還是在推出虛擬IP方面,奈雪的茶都嘗到了元宇宙的甜頭。在NFT數字藏品之后,奈雪的茶推出了虛擬人物——元宇宙大使“NAYUKI”以及限量版實體潮玩,而潮玩的設計核心仍舊是該品牌的虛擬形象NAYUKI。
與此同時,奈雪的茶開展了儲值卡“充100得150”的活動,并創下了三天售出價值1.9億儲值卡的國內茶飲行業銷售紀錄。在營銷過程中,奈雪的茶充分結合IP、事件和熱點三者的優勢,實現了利益的最大化。
可以看到,目前商業巨頭無論是進軍元宇宙,還是發行IP形象,都是把握住了對用戶心理的準確定位,以新概念和新潮流為亮點,實現品牌形象提升、增大用戶量的營銷目標。
那么,如今的元宇宙到底是一種營銷手段,還是一場技術替代?
四、是網絡新時代的黎明?還是營銷術語?
當眾多廠商扎堆進軍元宇宙時,特斯拉CEO、一直嚷嚷要轉行做“帶貨網紅”的埃隆·馬斯克發布了這樣一條動態:就目前情況來看,所謂的元宇宙更像是流行一時的營銷術語,而非什么現實。
一向擅長科技遠景規劃的馬斯克,對元宇宙凌空潑下一盆冷水,由此也能看到,商界大佬們對元宇宙這塊“當紅炸子雞”,也并非百分之百認同。那么,眾星捧月的元宇宙,究竟是人為制造的營銷噱頭,還是一場技術替代?
其一、從營銷噱頭來看:
各路資本正在加碼元宇宙方向的投入,一部分是在營銷推廣方面,而更大層面是在炒作交易方面。特別是幣圈愛好者,在元宇宙數字貨幣、虛擬土地等項目上,更是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狂熱,比如僅一周的時間,元宇宙四大網站虛擬土地的成交金額已經突破1億美元。
其二、從技術替代來看:
和元宇宙緊密關聯的圖形引擎、智能AI、無線通信等技術,完全沒有發展到可以渲染起一個足夠細膩到匹敵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個別技術受限于芯片的制程工藝和設計架構,甚至已經到了發展的瓶頸階段。因此短期談顛覆、替代并不現實。
通過上述這些實際的問題,我們能斷定元宇宙是一場“營銷騙局”嗎?當然不能。
五、結語
技術的進步,是一場集努力和運氣的漫長博弈。正如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所說:無論能否迅速帶來收益,元宇宙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應當至少以10年為尺度進行衡量。現在蓋棺論定,為時尚早。
英國作家亞當斯曾總結:我們出生時已經存在的技術,都是平平無奇的;在我們15歲到35歲之間產生的技術進步,都是偉大的突破;而在35歲之后產生的技術變革,要么背逆人倫,要么違反自然。
在看待元宇宙這件事上,或許我們最需要做的,恰恰是找回那顆年輕、包容的心。樂于接受,學會適應,敢于嘗試。防止最后成為馬云口中“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那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