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研究報告(清華大學發布《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附下載))
9月16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主辦的“第35期京師中國傳媒智庫發布”會議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大廈舉行。活動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
據介紹,“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社交、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且允許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
報告認為,“元宇宙”是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密切融合、互動、交織。其虛擬經濟系統、社交系統需要與現實世界連通。其發展將經歷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融生三大階段。用戶可用一個身份在各項服務間通行,以統一化身進行社交、消費、娛樂、工作。針對網絡監管需要,可以“前臺匿名、后臺實名”方式進行身份認證。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封面新聞記者粟裕攝影
北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喻國明表示,如今媒介所發揮的作用大體上都是認知方面的信息給予,??但媒介的作用正在完成一個從給予??認知到給予體驗的過程。??“整個媒介和技術從認知發展到體驗是個巨大轉換,‘元宇宙’這個目標一經確立,對傳播技術、傳播形態、傳播方法、甚至傳播效果,??都能起到一個定向作用。”
報告還認為,“元宇宙”不等于“虛擬世界”和電子游戲。與以往“虛擬世界”概念相比,“元宇宙”中的虛擬世界不是與現實平行、可替代現實的獨立王國,而是與現實生活交織,形成無數新型場景。在虛實間,人類社會的意義、價值、信息、權力、情感、關系來回流動。它也不是電子游戲,與電子游戲中用戶對游戲內容的被動消費相比,它鼓勵用戶自行生產內容。與許多電子游戲設置的成癮機制相比,它主張開放世界的自由探索,與電子游戲提供逃避現實相比,它是與現實聯通的世界。
報告認為,“元宇宙”概念爆火有技術、資本、用戶三方面原因。十余年來,AI、VR、AR、5G、大數據、數字孿生、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長足發展,但尚未出現結合這些技術的消費級產品理念。“元宇宙”則是對系列新興技術的統攝性產品化想象,可統合諸多新興技術,將其導向可落地的產品形態。
報告還強調,個人計算機誕生以來,人機交互基本鎖定在鍵盤與鼠標,智能手機誕生以來,交互簡化到手指點觸。而“元宇宙”應用VR、AR及體感設備,將交互擴大到整個身體,從而擺脫身心分離的交互體驗。
報告分為《理念篇》《產業篇》《風險篇》,聚焦于2021年大熱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通過對其的概念梳理、理論構建、行業分析,全面解讀這一互聯網行業新風口的深刻內涵,并研判其發展趨勢和潛在風險。
其中,《理念篇》討論了元宇宙誕生的過程和歷史契機、元宇宙的概念界定、虛擬和現實的關系、元宇宙的價值來源、多維時空的搭建等相關的理論問題,并對元宇宙的運作模式分物理、地理、倫理、事理、心理5個部分進行了論述。
《產業篇》討論了元宇宙的技術基礎,分析了元宇宙的行業生態以及中、美、日、韓四國的元宇宙行業發展現狀,最后提出了元宇宙指數體系。
《風險篇》從生產力、穩健性、組織結構、服務功能、適應性、公平性六大為對元宇宙產業生態健康度進行了多維評估,指出目前元宇宙處于“亞健康”狀態,進一步從輿論、技術、資本、倫理和法律規范等層面對元宇宙產業發展十大風險點進行了討論。
具體內容如下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下載!
「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