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被以太幣騙過(以太坊接連出現千萬級收續費,是洗錢還是被勒索?)
6月11日,在以太坊上有一場迷惑場景上演。
一筆只有350枚ETH的交易,卻給出了高達10668.73185個ETH的手續費。按照ETH元當日收盤價計算,該筆交易的手續費是250多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800萬元。
讓人迷惑的不是千萬級的手續費,而是相同的場景在前一天已經發生過一次了。
6月10日,同樣的地址也進行了一筆交易,向對方僅轉了0.55枚ETH,而轉賬交易費也是同樣的10668.73185個ETH。
如果說6月10日的操作是個意外,那么次日完全相同的操作,就不能再用意外手抖來解釋。
而且,據可視化資產追蹤平臺 CoinHolmes的溯源追蹤工具向上追溯該地址發現,與該地址產生交易的都是一些小額地址,而且和該地址發生交互后都被清空了。
那么就只有兩種可能了。
洗錢,或者被勒索。
左手倒右手的洗錢?
有不少人認為,該交易可能是為了逃稅而進行的交易。交易發送者與礦池聯合,先聲稱高額手續費是一次意外,然后再向礦池取回款項。
那么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何為手續費?
在以太坊上交易,要消耗網絡的運算和存儲資源,所以交易發出者要先明確設置出交易手續費,這樣礦工才有動力去參與,如果設置得太低的話就沒人愿意處理這筆交易了。
所以如果是洗錢,就有兩種可能的方式。
第一種是先把交易打包到區塊鏈上,然后全網礦工都會參與到打包競爭中,這時就需要聯合占據算力絕大部分的礦工。
以太坊礦池算力分布情況
而打包這兩筆異常交易的礦池分別為占據算力30.02%的Spark Pool和占據算力21.43%的Ethermine。
所以,這種洗錢成功率略低……
第二種,當交易生成后不直接向全網轉發,而是自己將交易打包到新的區塊鏈賬本中,或者發送給某個信任的礦工,讓他將交易打包到區塊鏈上。
而這種操作對于Spark Pool和Ethermine這樣體量的礦業巨頭而言,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
被黑客勒索攻擊?
根據CoinHolmes 團隊的分析,該地址關聯了大量的小額地址,并且發生交互后都清空的特征,與交易所熱錢包地址的特征高度匹配。
所以,該地址極有可能是某個交易所的熱錢包地址。
但交易所沒有任何理由去揮霍巨額資產,區塊鏈數據與安全服務商PeckShield給出的解釋比較合理,那就是交易所遭到了黑客劫持。
在這個猜想中,黑客攻擊了某交易所,并獲取部分權限,但黑客無法完全控制私鑰,將資產轉移給自己。所以黑客就利用已有的部分權限,向交易所授權的白名單轉賬,并控制GasPrice的設置權限來消耗資產。
黑客以此來脅迫交易所繳納更高額的贖金。
雖然該猜想腦洞略大,且未經最終事實的驗證,但確實在邏輯上說得通,是目前眾說紛紜的猜想中為數不多的合理的猜想。
后續會如何?
Spark Pool的市場負責人邱曉棟表示,目前已凍結高額手續費,等待失主前來協商,希望大家勿傳謠勿造謠勿信謠。
事實上,Spark Pool此前有過處理過類似問題的經歷。
去年2月底,一筆0.022517個ETH的交易,手續費卻高達2100個ETH,高額的異常交易手續費觸發了Spark Pool的預警系統,并將該筆交易扣留,等待發送者前來認領。
后來疑似為韓國某交易所的發送者聯系到Spark Pool,主動提出愿意與礦工分享這2100個ETH中的一半,以感謝礦工的誠信,Spark Pool遂向其退回1050個ETH。
因為這筆高額手續費看似是幸運值爆棚,對礦池來說卻是燙手山芋,引起不必要的法律風險和糾紛。
所以相信最近發生的這兩次的高額手續費轉賬,發送方最終也能與打包礦池達成一個較為合理的退還協議。
就是不知道,今天還會連續第3次發生10668.73185個ETH的手續費事件嗎?
另外,對交易所安全問題,各位朋友怎么看,請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想法。
作者:鏈茶館;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凡“得得號”文章,原創性和內容的真實性由投稿人保證,如果稿件因抄襲、作假等行為導致的法律后果,由投稿人本人負責得得號平臺發布文章,如有侵權、違規及其他不當言論內容,請廣大讀者監督,一經證實,平臺會立即下線。如遇文章內容問題,請發送至郵箱:linggeqi@chain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