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洞見浪潮之尖 引領科技革命 來自未來產業展望活動的觀察)

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洞見浪潮之尖 引領科技革命 來自未來產業展望活動的觀察)

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能源體系、生物醫藥……盡管這些未來產業處于發展初期,但因顛覆性、系統性、戰略性特征,有望形成全球經濟新的動力源并驅動經濟社會變革式發展,成為各國前瞻謀劃的“先手棋”。

2021年,未來產業寫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2年,北京、上海、浙江、山西等地加速布局。未來產業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如何守護和壯大科創力量?12月29日,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社北京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聯合主辦的“未來產業展望”活動中,戰略家、企業家、投資人分享真知灼見。

未來產業是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所在

29日上午,盡管深冬的北京氣溫寒冷,但新華媒體創意工場內,與會專家對未來產業的討論格外熱烈。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沈潔在致辭時表示:“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未來產業發展正是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關鍵所在。”

當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挑戰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最關心全球氣候變化。

他指出,全球氣候變化造成嚴重社會經濟損失,氣候變化治理將引發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同時也促使綠色低碳產業及技術投資的快速增長,預計2020至2050年,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投資將超過130萬億美元。

歷經疫情考驗,人們更加關注自身健康安全。“當前,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不斷攀升,推動了全球腫瘤藥物研發蓬勃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說,中國抗腫瘤新藥占全球創新藥市場的比重由2014年的14.4%提高至2018年的15.2%,2023年有望提升至17.8%。

預見未來、把握未來——已經成為與會嘉賓普遍共識。在專家看來,什么是未來產業?中國發展未來產業“底子”如何?

未來產業不是“空中樓閣”,應結合自身實際和稟賦發展。“我國發展未來產業初具條件,包括具有較為完善的全產業體系、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新興消費為未來產業發展孕育了多樣化場景和龐大市場、各類創新人才數量質量雙提升、各地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等。”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研究室主任姜江說,就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而言,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及其應用推廣衍生的大量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無疑是未來產業的主要構成。與此同時,能夠發揮我國龍頭平臺企業優勢和巨大應用場景優勢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也是我國當前及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未來產業發展是個永恒的主題

今年以來,北京、上海、浙江、山西等地加速布局未來產業,一些企業已經走在探索前沿。

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姜帆說,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總體保持較快增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和保有量近3年連續名列世界第一。他指出:“下一輪迎來高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將是新能源發電和新能源材料。”

作為北京市重點國企,京能集團發現,新能源發電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內部不斷追求光伏、風電設備發電效率的提升,倒逼科技水平不斷進步。

“科技創新產業的當期收入很難看清、風險很大,這就需要創新體制機制來培育。”姜帆介紹,京能今年成立科技基金,專門圍繞能源行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材料布局,這支基金不以掙錢為考核目的,而是以培育出未來產業為終極目標。

此外,京能還成立成果轉化平臺,采用混合所有制方式和民營企業組成團隊。民營企業有創新活力,國企提供應用場景,雙方有機結合,共擔風險。近期,平臺孵化出的虛擬電廠項目已經參與到華北電力調峰輔助服務中,為企業進一步探索全國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和產業布局打下基礎。

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表示,小米作為一家消費電子及智能制造公司,創業12年來,正好趕上移動互聯網的產業浪潮,并面向新一輪的未來產業風口積極布局。目前,消費級IoT平臺已連接設備數超過5.58億,在自研芯片、智能制造以及仿生機器人等多個產業領域取得了持續性進步,打破了國外企業在相應領域的技術壟斷。未來,小米將堅定不移加大研發投入,死磕硬核科技。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副總經理李岷表示,當前,北京金控正在利用“金融+科技”打造新型金融控股平臺。其中,為推動北京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北京金控牽頭成立并運營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全要素生產率邊際增長點的關鍵就在于數據要素,未來數據最重要的價值在于推動形成經濟增長預期,這需要把更多資金資源配置到新興的數字經濟領域。

啟迪之星(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主管合伙人劉博表示,未來產業發展是個永恒的主題,但不管環境、產業技術、政策怎么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企業本身內在價值。啟迪之星堅持布局早期創新創造型企業,通過分析產業成熟度以及市場的認知情況、政策和環境等,布局未來發展。

洪泰基金創始合伙人、董事長盛希泰認為,做好未來產業投資有賴于社會形成尊重企業家精神、提高技術科研人員與商業主動結合的意識,培育和重視創業資本力量的氛圍。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堅持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依法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提振企業信心。

培育未來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

未來產業是創新驅動的產業,目前我國在未來產業發展上具備世界第一的內需市場、一定水平的技術實力、完整的工業產業體系和相對豐富的未來應用場景,但內外環境挑戰仍然嚴峻,重大原創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等仍有提升空間。如何守護、壯大科創力量?與會專家提出期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彭壽建議,未來產業布局在政策方面聚焦“四個重點”。一是頂層設計引導,科學研判未來產業總體趨勢,精準把握自身產業基礎優勢,國家層面統籌謀劃,地方層面差異布局、構建適合我國與地方國情、滿足區域未來需求的新產業、新業態。二是創新能力提升,圍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科學謀劃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新型研發機構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培育一批具有“獨門絕技”的專精特新和隱形冠軍企業,構建“政產學研用”多方互動的全產業鏈創新組織。三是產業體系構建,前瞻性制定、動態性優化未來產業發展路線圖,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先導示范區,構建未來產業主導的新產業體系。四是創新生態培育,加速構建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政策體系,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和政策鏈的深度融合。

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謝良志認為,生物醫藥行業可能是永遠性的未來產業、朝陽產業,產業發展單靠資本支持遠遠不夠,這既需要重視基礎研究,也應重視產業成果轉換和政策扶持,同時在監管上應進一步擴大投入、更具靈活性,跟上技術創新持續發展的步伐,最終形成各方密切配合的市場環境,保證創新有足夠的回報,形成良性可持續循環。

2021年,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9961.6億元,同比增長14%。2022年,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圍繞光電子、生命科學、低碳技術等領域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再培育幾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萬億級產業集群。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與會專家認為,作為依托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多路徑探索和交叉融合發展的未來產業,將不斷引領新需求、創造新動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成為提振高質量發展信心的“定心丸”。

(記者張驍、郭宇靖)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