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web3.0 區塊鏈(Web 3 的緊箍咒:區塊鏈技術的能力邊界)

web3.0 區塊鏈(Web 3 的緊箍咒:區塊鏈技術的能力邊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陳梓泉

引言

大約從 2021 年開始,Web 3 這個新概念開始受到風險基金和科技圈的普遍關注。但如果你對過去幾年區塊鏈的發展歷史足夠了解,就應該已經意識到現在的 Web 3 并不是什么新技術,甚至不是舊技術的進步,它只是一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宏大構想。但在實踐層面上,Web 3與過往的區塊鏈探索并沒有明顯的區別。

我是從 2017 年開始關注、研究區塊鏈,曾經在一線互聯網廠商深度參與區塊鏈項目,了解過的各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新奇項目更是數不勝數,當然這些項目無一例外全是失敗。這也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對區塊鏈領域中的那些項目的失敗原因做一個梳理。

區塊鏈技術有著令人著迷的想象空間,我們也確實不能忽視它的潛力。但如同任何一項技術一樣,區塊鏈也有它的能力邊界,這個邊界是由區塊鏈的運行機制和現實世界的客觀規律決定的。

如果我們違背客觀規律,強行用區塊鏈技術去解決其能力邊界之外的問題,再多的嘗試也只是徒勞。無論我們給它取什么新潮的名字,昨天的 DeFi、DApp 還是今天的 Web 3,都改變不了這一事實。從這個角度來說,區塊鏈技術的能力邊界,就是 Web 3 的緊箍咒。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緊箍咒到底是怎么念的。

限于篇幅,在這篇文章中我主要談區塊鏈技術的各種局限性而不談它的價值與優勢,但這并不代表我完全否定區塊鏈技術。

零容錯的安全機制

在區塊鏈網絡中,只有掌握了密鑰才能使用對應的賬戶,并且賬戶的任何行為一旦做出就無法撤回,可以說這是一個接近絕對安全的系統(智能合約的 bug 除外)。但這種安全也帶來了幾乎為零的容錯能力,密鑰的丟失既代表賬戶丟失,盜取私鑰即可永遠獲得該賬戶的絕對控制權。即使密鑰沒有被盜,而持有者執行了錯誤操作,也無法撤回該指令。

業內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些優化方案,例如使用密鑰助記詞管理密鑰,或使用硬件錢包代替容易被黑客攻擊的軟件錢包,或者使用第三方專業服務管理賬戶。但這些方案都無法完全避免密鑰被竊的風險,甚至會引入新的風險。而一旦風險發生,損失依然無法挽回。

Ledger 硬件錢包

在傳統的中心化系統中,類似的風險也會存在,但通常都可以通過容錯機制來挽回損失。例如忘記了銀行賬戶的密碼,去銀行驗證身份就可以找回。即使不小心把錢轉給了騙子,及時報警說不定還能追回來。但在區塊鏈系統中,由于對去中心化、去信任的需要,只能使用自動化、無人化的機制來執行規則,可以說沒有任何冗余的空間。

既然用戶端的風險無法避免,那是否可以在服務端提供容錯能力呢?有些智能合約會設計“后門”,允許一個或多個超級賬戶強制覆蓋新數據來實現容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容錯能力。

然而,系統所需的容錯范圍越廣,需要賦予超級賬戶的權限就越高,并且這個超級賬戶必然是由人或者機構來控制的,依然是中心化機制運行的。這就導致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被嚴重削弱,反而否定了使用區塊鏈的意義。更何況,有不少智能合約只是打著“容錯”的幌子,實際上是想留一個割韭菜的后門。

由于這種極低的容錯能力,現階段直接使用區塊鏈的系統幾乎很難普及到普通人群體,更適合風險管理、承受能力更高的企業,和少數有特定需求的人士。或者也可以由企業作為普通用戶訪問區塊鏈的代理,加密貨幣交易所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交易所才是區塊鏈的使用者,而普通用戶只是與交易所買賣貨幣。

信任僅存在于鏈內

在加密學與分布式系統的保證下,區塊鏈網絡內部的數據是完全可信的,但是它的信任機制無法延伸至網絡外部,也無法延伸到物理世界。

對于從外部輸入的信息,區塊鏈只保證信息進入區塊鏈之后不會被篡改,而不保證信息本身是正確的。對于外部世界的物品在區塊鏈網絡內的映射的虛擬資產(例如某些基于實物制作的 NFT),區塊鏈只保證虛擬資產本身的準確性,不保證虛擬與實體之間的映射關系的可靠性。

這一局限極大地限制了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可以說任何需要與外部關聯的應用場景,都要先解決這一問題。以穩定幣為例,2017 年至 2019 年間,Tether 公司所發行的 USDT 出現了多次劇烈的幣值波動,直接原因就是 Tether 公司不斷陷入信任危機,USDT 背后的儲備資金的安全性受到了質疑。

盡管 Tether 所發行的 USDT 在區塊鏈上受到非常可靠的保護,但是與這些 USDT 形成映射關系的現金儲備卻依然需要審計公司來向客戶證明,并依賴法律才有可能保護 USDT 的持有者的權益。

曾經還有不少區塊鏈物流/供應鏈的項目,聲稱可以讓商品的全部流轉信息都通過區塊鏈網絡呈現出來,餐桌上的每一塊牛肉都是從小牛犢子出生開始就使用區塊鏈追蹤,以此證明產品是真實可信的。但事實上,這其中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輕易偽造,完全無法確保信息的真實性。

只能記錄所有權

既然區塊鏈無法保證物理世界的物品所有權,那是否能確保數字內容的所有權呢?答案是:能,但是不完全能。區塊鏈可以記錄一個鏈上數字內容的所有權,但對數字內容使用權的約束,依然需要區塊鏈技術以外的機制來保證。

就像那些 NFT 數字藝術品一樣,無論區塊鏈對于一個 NFT 所有權的記錄是多么的值得信任、不可篡改,數字藝術品本身仍然是可以隨意復制、傳播的。只需要右鍵并點擊保存,價值連城的數字藝術品就已經在事實上屬于你了。

Elon Musk 給自己換上了由一堆 NFT 組成的頭像,開玩笑說 Non-Fungible Token 是 Fungible 的

有限低性能

為了能在去中心化的情況下保證系統的安全性(包括數據可信性、系統穩定性、去中心化),最原始的區塊鏈技術使節點之間相互競爭算力的方式來實現平衡,并以加密學作為信任系統的基石。因此,區塊鏈網絡的吞吐量受到嚴格限制,并且無法通過增加額外的機器來提高性能。

在性能的限制下,區塊鏈網絡更適用于處理低頻次、高價值的核心事務,而不太可能滿足任何高性能的需求。對于想要成為基礎設施的公鏈來說尤其如此,而聯盟鏈、專用鏈由于其性能限制少、交易范圍有限,受性能問題的困擾相對較少。

為了改善區塊鏈的性能問題,一些區塊鏈項目嘗試創新運行機制,提出了權益證明(POS) 、切片(Sharding)、Rollup 等改良方案。但即使假設這些方案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那也只是將整個網絡的峰值 TPS 提升到幾千、一萬。

作為對比,微信支付在 2020 年的日均交易量就已經達到了 10 億次,平均 TPS 是一萬多,每日的 TPS 峰值可能達到十萬,節假日出現超百萬的 TPS 也并不稀奇。在竭盡全力提升性能的情況下,區塊鏈尚且不能達到微信支付性能的零頭。而在我們日常使用微信的過程中,支付場景所占的讀寫性能不過是整個微信體系的九牛一毛。可見相比于傳統的中心化系統,區塊鏈網絡的性能幾乎是微不足道的。

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上述提到的各種提升區塊鏈性能的思路,本質上都是以去中心化與安全性為代價換取性能。區塊鏈網絡的性能、安全與去中心化的不可兼得,是在原理上無法突破的界限。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策略雖然確實有效提高了區塊鏈的性能,但是問題在于到底要保留多少東墻?或許,要等到刮東風的那天才能知道了。

數據的無隱私狀態

區塊鏈網絡通常被認為是可以保護隱私的,但這個“保護隱私”僅限于保護賬戶的身份信息,即賬戶是完全匿名的。然而,賬戶本身的全部行為歷史和資產情況都是公開記錄在區塊鏈中的,任何可以訪問區塊鏈的人,都可以隨時查看一個賬戶的歷史數據和當前狀態。

即使部分數據的流通是以加密的方式來進行,經加密后的數據也是公開記錄的,依然可以通過指令的頻率、對象和方式來分析得出大量信息。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帶來計算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量子計算技術的進展迅速的情況下,或許其他人很快就可以將那些被加密的數據破譯成原始明文數據。

對于普通用戶,在不涉及個人隱私、僅僅是持有加密貨幣或者參與一些無關緊要的項目時,這個問題并不嚴重。但對于企業、金融機構來說,這會導致自己在區塊鏈上的數據、行為都會被實時監視。任何涉及重要隱私、關鍵數據的場景,現階段的區塊鏈網絡都不是一個合適的選項。

無法憑空創造貨幣

區塊鏈上的 Token 可以被不斷創造出來,但無法憑空變出法定貨幣(如美元、人民幣等)。你在區塊鏈中賺到的錢,是其他人為你支付的。

這聽起來是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何必要專門強調?然而,那些加密貨幣項目也很清楚散戶還沒傻到這么簡單的事實都不知道,因此他們會設計出各種機制包裝自己。機制越是復雜、看起來越高端,包裝效果就越好。

但是,無論一項投資產品的機制有多復雜,都不可能提供超出其風險等級所對應的收益率。高風險與高收益向來是結伴而行,對于低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機會,按照銀保監會郭主席話來說:“收益超過 10% 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如果真的有低風險高收益的好事,也輪不到 99.999% 的普通人參與。

今年 5 月份閃崩暴跌的 Luna 可以說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案例。通過同時建立一個穩定幣 UST 和一個空氣幣 Luna,以空氣幣的市值作為穩定幣的價值抵押,以穩定幣數量的增長作為空氣幣的上漲動力,成功實現了左右腳互相踩著上天的金融奇跡。

Luna 還通過 Anchor 抵押機制以極高的利率吸引新資金入場,其利率在最高時期達到了 19.5%,可以說這是典型的超低風險、超高收益理財方式了。然而,利率的攀升無非是反映了這個龐氏騙局對新資金持續流入的龐大需求。一旦資金需求無法滿足,螺旋式崩塌是必然結果。

兩千億美元閃崩歸零的 Luna 幣

另一種憑空造錢的模式是 X2E(XXX to Earn),也就是通過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務來獲得可以兌換成錢的 Token,比如 Play to Earn 通過玩區塊鏈游戲完成任務掙錢、Run to Earn 通過穿著區塊鏈智能跑鞋運動掙錢。這些騙局雖然不如 Luna 高端,但通過設定任務門檻來讓某種幣看起來有限、難以獲得而顯得有價值,也算是一種成功的障眼法。

如果哪天有人搞出了「Eat Shit to Earn」我也不會覺得驚訝,畢竟吃屎這件事情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比 Play to Earn 更能限制 Token 的發行,抬高 Token 的價值。而且這個足夠響亮的噱頭也可以吸引大量熱錢的涌入,讓創始人與參與者共同財富自由。

何必是區塊鏈?

如果某一個區塊鏈項目踩到上述任何一個邊界,就需要認真審視這個項目的底層邏輯,除非真的有其特殊的適用場景,否則失敗幾乎是注定的。但即使某個區塊鏈項目沒有觸碰上述邊界,也不要高興太早。它還要面臨一個終極考驗:為什么要用區塊鏈?

一種技術只能解決與其對應的問題,而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就是提供一個不需要中心來托管、以約定規則運行、安全可信的系統,除此以外提供不了任何價值。如果一個問題無法通過「去中心化」來解決,就沒必要考慮使用區塊鏈。

大部分對傳統場景的區塊鏈化改造的嘗試,都忽視了這個事實。很多問題并不是由于其中心化的模式導致的,或者中心化的模式并不是問題的主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區塊鏈系統的引入往往是畫蛇添足,甚至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區塊鏈+發票,騰訊和阿里都有與地方政府合作過這類項目。傳統發票體系面臨的問題,是紙質發票的流通成本高、核驗麻煩、易造假。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一個電子化、信息化的發票系統,企業、消費者通過發票系統即可完成發票的發行、流轉、核驗,政府對企業交易行為的監管也可以更高效、準確。

至于區塊鏈發票,它確實可以實現發票系統的信息化。但問題在于,為什么要建立一個區塊鏈發票系統?發票是政府對企業納稅的監管手段,在本質上就是一個以政府為中心的體系。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模式套用到一個天生就是中心化模式的體系,并不能解決什么問題,反而可能造成新的麻煩。

題外話:聊聊鏈圈和 Web 3

其實,本文談到的內容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或隱晦的細節,而是任何一個了解區塊鏈技術的人都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不斷能看到各種 Web 3 項目的拙劣表演,嘗試解決明顯超出區塊鏈能力邊界的問題。難道他們都是傻子嗎?

那些為明顯違反規律的項目搖旗吶喊的人,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是裝傻的聰明人,一種自以為聰明的傻子。如果你看不出來誰在裝傻,或許你就是那個傻子。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相比于2018年的那一波區塊鏈熱潮,現在的 Web 3 已經理性了很多。至少學會了適當控制夢想的尺寸,將區塊鏈的目標應用場景錨定在“Web”這一數字領域。當然,Web 3 的夢想依然遠超出了區塊鏈的能力邊界,所以這道緊箍咒可能還要念很久。

沉舟側畔,百舸爭流。Web 3 的前途也許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而危險的,甚至需要前人留下尸體為后人指路、避坑。有些人即使今天走在前人探明的道路上,明天也許就會成為新的路標。

總有一天,有群人會找到下一片綠洲。但這群人中,未必有你和我。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