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到底是什么東西(讓人著迷的比特幣到底是什么?)
比特幣的“身份”真的是太多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他會有這么多身份?其實這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今天的隨想就跟大家分享討論一下泛泛的想法。
七七八八的身份
不同的背景的人或者群體會給比特幣不同的“身份”,但是我不覺得每一個身份都是對的,比如:
電子現金(注意不是貨幣),這是中本聰最初的定義
貨幣,這個身份最常見,也最質疑
價值存儲,這個身份是最近幾年開始流行的,真的嗎?
商品,類似黃金一樣的稀有商品
金融產品,或者說叫 Security,類似股票
騙局、泡沫、詐騙
一個有趣的去中心化系統
陳舊的區塊鏈技術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身份并不是同時出現的,而且各方聲音也是此消彼長。這是為什么呢?我覺得兩個主要原因:
不同背景的人會自然的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詮釋它
他太獨特,也太年輕(13歲),目前無法準確的把它歸類,因為沒人知道他究竟什么
其實這兩個原因是相互聯系的,正是因為比特幣太獨特,沒人確切的是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就會自然根據自己的領域進行分類。比如,臉書出一款聊天軟件,大家應該比較輕松的把他歸到社交軟件的類別,因為聊天軟件可能有某種創新,但是人們比較清晰的知道社交媒體軟件的特征;相反,如果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出現(比特幣不能算全新,他的兩個技術基礎:數字簽名和工作量證明算法,已經存在很久了),人們往往會經歷一個迷茫期,慢慢發現他的身份。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一個東西的身份或者意義也是人在跟該事物互動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當然,諸多身份對于比特幣來說是非常有利的,這說明它是一個獨特且重要的存在,否則不會有人愿意為此爭辯;說明他可能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存在,你越摸不透他,它的潛力越大。一個被時代一眼看穿的事物,很難掀起波瀾。
了解背后的原因,我們就可以知道分析比特幣有上面這些身份,以及是否合理。
電子現金還是貨幣?
電子現金系統是比特幣的締造者中本聰賦予比特幣的身份,中本聰雖然是個匿名者,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知道他(或者他們)的背景:他混跡于計算機密碼學社區,熟悉C++,還了解一些股票市場的交易細節(參考白皮書第十節,他用股票交易的信息披露類比比特幣)。總體來講,它看起來像一個典型的務實工科男,所以他對比特幣的詮釋也符合他的身份: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
我覺得這個身份拿到 13 年后的今天也是合理的定義,因為它是從軟件實現角度談論的,13 年的時間比特幣的軟件實現有了很多變化,但是是始終沒有脫離中本聰的設計藍圖。而且,試圖改變藍圖的動作幾乎都失敗了。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塊的大小、出塊速度等等,主流社區終究沒有通過這些改變,而執意改變的結果就是 Bitcoin Cash 和 Bitcoin SV 等等這些至今已經毫無影響力的硬分叉。現在,比特幣公鏈仍然是 13 年前的公鏈,出塊速度、大小、2前一百萬等等。
這里的電子現金跟貨幣似乎不一樣的,我說似乎,是因為貨幣的定義就不是很清楚。中本聰這里對電子貨幣的意義卻明確:請你忽略電子貨幣這幾個字,中本聰對比特本身的定義是:一個數字簽名組成的鏈(參考白皮書交易記錄一節)。換言之,比特幣是一串交易記錄,僅此而已。不過這串交易記錄有個特性:所有權可以被驗證;交易歷史不能被篡改(或者說篡改的代價巨大以至于明智的人不會去做)。
雖然貨幣有很多定義,但是絕對沒有一種是上述的定義。所以,我認為比特幣不是貨幣。但是他的特性似乎有充當貨幣的能力。有能力做貨幣,不代表他是貨幣,我們剛才也說了,人們其實還在摸索比特幣就是什么,也許有一天他會被人們用作貨幣,又或是別的什么東西。
價值存儲和商品?
另一種觀點是:比特幣屬于商品。說到商品,就要提到與之相聯的另一個身份:價值存儲。說到價值存儲,就要提到稀缺性。因為大部分的共識是:只有稀缺,才可以存儲價值,或者說才會更有價值。
比如,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認可黃金作為價值存儲。但是黃金不是存粹的價值存儲,它有自己的商業屬性,比如珠寶啊等等,換句話說,他有商品的屬性。在有些落后閉塞的地方,人們曾經用貝殼存儲價值,但是外來入侵者帶來了茫茫多的貝殼,貝殼就無法再作為價值存儲了,因為喪失了稀缺。
繼續深入稀缺,什么是真正的稀缺呢?貴金屬?貝殼?都不是!事實上《貨幣未來》一書的作者提到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真正稀缺的只有人類的時間。任何物理材料都不可能是稀缺的,因為人們總是可以花時間開采更多,其實稀缺的是礦工開采金礦消耗的時間!
說回比特幣,比特幣協議把一個數字化的稀缺性寫入了代碼,然后擴散到每個全節點(目前 15000 +),通過越來越多的運行同一個協議的節點,比特幣確保協議不會變更,進而確保稀缺性。通過工作量證明消耗的能源,不斷為比特幣注入價值(證明不是垃圾郵件)。
換句話說,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與黃金有個不同,就是比特幣沒有商品屬性,只有稀缺。
金融產品和騙局?
比特幣還有一些金融屬性。這主要是人們自發的愿意用美金來標定比特幣的價值(價格),因此比特幣產生了金融屬性,人們開始把他做一個金融資產進行交易。
但是,比特幣又不是一般的金融資產,因為他不是股票、不是外匯、不是國債。為什么不是?因為比特幣沒有對手風險。
技術革命?
比特幣似乎還引領了一些技術上的激情,媒體傾向把比特幣身后的技術成為區塊鏈技術。冷靜下來看看,比特幣本身并沒有技術上重大突破,而且中本聰的白皮書中并沒有給這項技術命名為區塊鏈技術,他甚至沒有提及比特幣是某種新技術,他巧妙的組合了但是已經比較成熟的兩個技術:公鑰密碼學(數字簽名)和工作量證明。
公鑰密碼學正式誕生于 1976 年,工作量證明算法是基于一篇來自 2002 年的論文。其中工作量證明這篇論文非常也有意思的,他的提出是為了杜絕垃圾郵件問題,因為互聯網上生產信息的成本太低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提出為郵件設置一個成本函數,即證明自己花費一定的 CPU 資源后服務器才接受該郵件。我覺得,這就是為信息注入價值的方式,用來證明這段信息不是垃圾,因為我愿意為他付出代價。(有意思的是,上個世紀 90 年代人們就開始與垃圾郵件作戰了,至今也沒取得勝利。。。)
可以看出,比特幣本身是一個優秀的工程產品,他的目的也十分明確:實現無第三方點對點交易,且避免雙花問題。如果把公鑰密碼學加工作量證明作為一項新技術(區塊鏈技術),那么這項技術的目的性也是相對明確的。比特幣可能點燃了技術革命,但是它本身也許不是。不過我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比特幣顯然是精心設計來實現他的目的的,而不是為了某種技術革命,因此它選用了成熟的技術作為實現。
但是,比特幣設計的實現對于推動整個區塊鏈社區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比特幣的 C++ 實現 2009 年正式上線,而點燃后來區塊鏈技術的卻是該實現中的 Script 功能。我個人覺得這個功能真的是太巧妙了!用現在的時髦的詞匯說,Script 就是現在的智能合約。
比特幣推出 6 年后,以太坊出現了。它相對比特幣做出的重大改變是“增強”了智能合約可以做的事情,把比特幣智能合約升級成圖靈完備。說簡單一些就是給智能合約增加了跳轉指令,是的,就是這么簡單,一個指令。但是這個指令引爆了區塊鏈社區,也是噩夢的開始。
我不想展開了,但是這個跳轉指令是導致以太坊被黑硬分叉的罪魁禍首,新公鏈 Solana 兩年掉線5 次的罪魁禍首。我只能說,中本聰不傻,以他對棧機和Script的了解,他不會不清楚增加一個跳轉指令可以做成圖靈完備,所以他選擇了圖靈不完備,事實也證明了,比特幣 13 年從未離線。
結束
這仍然是一篇隨想,講的有點散,因為至今我也說不清比特幣是個什么東西,這也是我為之著迷的原因。
它最后被定義成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它一個獨特的存在,它經過精心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