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品版權(火熱的NFT能否解決數字作品版權之痛)
國內首套科幻 NFT卡牌之信念
■本報記者 沈湫莎
科幻圈為火熱的NFT市場再添一把火。最近,一套由著名科幻畫師趙恩哲繪畫,劉慈欣、王晉康、韓松等16位科幻小說家親筆簽名的卡牌,以NFT形式限量發售,張張被“秒光”。這也是國內首套科幻NFT卡牌。
專家認為,與其把NFT看成“幣”,不如看成數字產權更為合適,這也是它在藝術收藏界率先流行起來的原因。那么,基于區塊鏈技術發展起來的NFT,能否解決數字產品版權保護難的痛點呢?
名為“幣”,實則是數字產權
NFT即非同質化代幣,是一種應用區塊鏈技術驗證的數字資產。與現實貨幣或包括比特幣在內的虛擬貨幣不同,NFT既不能拆分,也不能合并。每一個NFT有自己獨立的編號,并附帶一定的額外存儲功能。
“正是它所擁有的存儲功能,標記了它在數據庫中的唯一特征,使兩個NFT區別開來。”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研究總監楊光說,NFT實則可以看作是一種數字產權。
在互聯網上,數字作品的一大痛點就是版權保護極難,因為數字作品可以很容易被復制無限份。NFT以在區塊鏈上鑄幣的方式為數字作品賦予一個哈希值,使其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而基于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數字作品也就在真正意義上具備了唯一性,其歸屬也得到了確認。
兩年前風靡的“加密貓”游戲就是一款NFT早期應用。一旦你擁有加密貓,這只虛擬世界中的數字貓的所有權會通過智能合約的形式,分布式記錄在整個互聯網上,無法復制也無法銷毀。這筆數字資產可在任何以太坊區塊鏈系統里保存、流通、交易,甚至還可通過算法讓兩只數字貓“生”下小貓。
NFT能保護現實中的作品嗎
近一年來,NFT在收藏品領域異軍突起。人們將數字作品鑄造成NFT,通過電子認證的形式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今年上半年,一幅名為《每一天:前5000天》的NFT作品拍出了6900萬美元的高價,創下了迄今為止NFT作品的價值巔峰。
說起NFT在收藏界火爆的原因,楊光分析了兩點:一是隨著監管收緊,去中心化金融熱潮退散,區塊鏈行業需要新的增長點;二是與數字貨幣等金融產品相比,收藏品的流動性低得多,風險也比較小。
隨著NFT的大熱,有人將傳統的藝術品數字化,變成NFT作品,并聲稱得到了數字產權的保護,這可行嗎?楊光認為,NFT作為虛擬世界數字產權的“通行證”,只針對數字世界的原生作品,并不能直接和現實世界對應。因此,想依靠NFT來為現實作品“確權”,目前還無法實現。但是,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并非完全無法逾越,當NFT得到極大發展,且有法律為現實作品轉化的NFT確權時,它或許能夠實現對現實作品的保護。“這需要社會共識和社會治理機制的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楊光說。
NFT是通往未來的鑰匙嗎
隨著《阿凡達》《頭號玩家》等電影的熱映,“元宇宙”概念的提出,虛擬世界越來越令人遐想,或許盡早“搶占”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也是NFT如此火爆的原因。
那么,NFT究竟是通往虛擬世界的鑰匙,還是炒作的戲碼?楊光認為,這和人們的理念有關。舉個例子,“加密朋克”是一個頭像NFT項目,可通過算法生成獨一無二的頭像。而根據《頭號玩家》所示,未來每個在虛擬世界中闖蕩的人,頭像或皮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盡可能多地擁有NFT頭像,就能越早能在虛擬世界中實現“換裝自由”。
不過,人們可能忽略了區塊鏈的另一個特性,那就是無窮大。就算給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在區塊鏈上標注一個記號,也是可行的。因此,隨著大量創作者涌入虛擬世界,NFT內容也會蓬勃發展。屆時,現在這些像素點頭像還會不會成為那時的潮流,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不管怎樣,區塊鏈產業界對NFT的發展保持著審慎樂觀。因為現在的區塊鏈行業太需要一個“接地氣”的應用場景,讓大家接近它、走進它。在楊光看來,或許憑借NFT的存儲屬性,未來它還能做更多事。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