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拍照姿勢大合集(珍惜每個看展不拍照的朋友)
2022-12-30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這種人,如果最新款的AJ或椰子鞋出了,他一定要買一雙;如果某地開了家網紅漢堡店,那他一定也會排著隊去店里等漢堡,如果拿兩個潮牌搞聯名,那他一定要砸鍋賣鐵搶一件。
放眼望去,他們是一群群身穿全員惡人的潮男潮女,是一群群拿北面當校服的精神小伙兒。 而最近,這些人跟風跟到了安迪·沃霍爾的藝術展。因為理解門檻低,再加上不少明星也在微博上發過來看展的照片。
因此,不少網紅紛紛前來打卡拍照,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微博上立愛好藝術的人設。 只是,這位美國的波普藝術家肯定想不到,他的展品在中國的這場奇妙之旅中,網紅們連他的名字都叫錯了。 比如在小紅書上,他就有800多次改姓,叫霍沃爾,可能500年前跟霍元甲是一家人: 也有不少人愿意叫他一聲“沃爾霍”,跟沃爾沃是同一字輩兒的兄弟: 真正的粉絲都知道,安迪·沃霍爾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 但是,在中國今天的互聯網上,每隔15分鐘,就會讓安迪·沃霍爾改個名: 打南邊來個沃爾霍,開著一輛沃爾沃, 打北邊來個霍沃爾,嘴里哼著霍元甲。 沃爾霍說我的沃爾沃音響壞了, 霍沃爾說走著唱霍元甲太累了。 沃爾霍開著自己的沃爾沃, 載著唱著霍元甲的霍沃爾。 霍霍霍霍霍霍霍,霍家拳法天下第一 令人欣慰的是,網紅們并沒有把沃霍爾寫成霍爾沃。 打開小紅書或者微博搜索“霍爾沃“,你只能看到一些把“霍格沃茨”寫成“霍爾沃茨”的麻瓜。
同樣的藝術館跟風翻車事故,在美國也正在上演著。 比如,美國17歲學生TJ Khayatan 跟朋友去參觀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期間突發奇想,把眼鏡放在某個藝廊的地板上,想看看會有什么結果。 果不其然,真的有人很認真地把這副眼鏡當成展品參觀。 有的人畢恭畢敬地對著眼鏡拍照,也有的人對著眼鏡陷入沉思: 看到眼鏡和這類整活兒,我不禁想起100年前的一種藝術流派:“達達主義”(Dadaism)。 這是一個由一群歐洲藝術家掀起的一場反傳統藝術運動,旨在“反對藝術”,“反對戰爭”,以及“反對資產階級”。 比較著名的“無極限藝術品”,包括藝術家馬賽爾·杜尚用小便池做的“藝術品”——《泉》 這個小便池是他經過一家店時看到買下來的,他在上面簽上了一個假名“R. Mutt”,就當藝術品參展了。 同樣來自這位老哥的另一大重量級抽象藝術品,是給蒙娜麗莎畫小胡子的明信片,至今依然是一個反叛的文化符號。 這種解構主義的整活兒,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也舉起了反對盲目從眾和迷信權威的大旗。在某種程度上,西方現代藝術,以及安迪·沃霍爾本人也繼承了這種叛逆精神。 所以,不論是舊金山現代藝術館的展品,還是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都在鼓勵大家不要盲目從眾,要有主見。 遺憾的是,如今來參觀他們那些藝術品的人們,很多就是抱著“要和潮人用同款”的從眾心態來的。 拋開這些跟風翻車事故不說,愛跟風的游客們付費看展,美術館收錢,還能得到游客帶來的二次宣傳,本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然而,欣賞藝術展的群體,并不止于這雙方—— 也有人是發自內心地對展覽的主題有興趣,希望自己買票后能夠欣賞到每一件展品,而不是不停地聽到有人說“麻煩讓一下,我們要在這兒拍張照”。 這正是當下年輕人關于看展的主要矛盾,那就是,年輕人日益增長的看展文化需要同有限的展覽空間之間的矛盾。
今年雙十一,天貓超級品牌日聯合超寫實數字人AYAYI,首次擁抱虛擬商品,這個兼具消費、收藏、互動、分享性質的展,將會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賽博看展體驗。 例如,由AYAYI創作,名為《星空話語》的數字藏品:
和其他數字藏品一樣,這是一件有專屬的誕生故事,可以通過抽簽或買贈的方式獲得,具有極高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在尚有些“蠻荒”的元宇宙中,它已經在賽博美術館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元宇宙藝術展還有BURBERRY,外星人,寶潔等八個大牌的數字藏品。 正所謂“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在新技術元宇宙的加持下,不論是安迪·沃霍爾的真粉絲,還是前來打卡的時尚網紅,都能各得其所。 雖然未來仍在明天,但是今年天貓雙11的元宇宙藝術展,卻能帶給你一場關于未來的“預演”。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元宇宙藝術展”,直達現場
以上解讀均不作為投資參考
請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品種做理性消費者
設計/視覺 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