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比特幣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從“三國殺”到“全球貨幣戰爭”,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比特幣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從“三國殺”到“全球貨幣戰爭”,比特幣的前世今生)

“我們專注一級市場,每天發布幣圈潛力優勢幣種,歡迎同好關注。”

隨著比特幣價格再次回到6萬美元,加密貨幣總市值突破2.6萬億美元,創下繼5月12日以來的新高度之際,一篇拼湊的網文在坊間悄然流傳。

這篇網文打著一位備受尊敬的前央行官員的旗號,以聳人聽聞的比特幣引發全球貨幣戰爭為標題,正文內容則拼接了北航某知名教授關于2020年11月份分析IMF報告時提出的法幣、穩定幣和數字代幣三元競爭格局,意謂“三國殺”就是所謂“全球貨幣戰爭”的新格局。稍微文獻檢索一下,便知所謂“日前……撰文”其實是早在今年2月份之遙了。

其實這個三元競爭格局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9年7月4日劉教鏈公眾號文章《如何抓住Facebook天秤幣的機會》的結尾就針對“后美元時代,美元霸權撤退留下的貨幣權力真空,誰來填充?”的問題,提出了三足鼎立的構想:他國強勢法幣——傳統世界,數字穩定幣——連接傳統世界和加密世界,加密世界本位幣——比特幣。

當時文章里面還寫了一小段尾聲,就是用的三國故事映射今日之現實:“東漢末年,隨著皇室的日漸式微,一時之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狼煙遍地,血染疆場,你方唱罷我登場,此起彼伏,民不聊生。有曹、劉、孫三者,起于亂世,敗敵四野,名達天下,終成三足鼎立之勢。”

不過現在我倒要批評自己當時的比喻了。畢竟,三國的故事,也是一個戰爭故事。

貨幣戰爭,作為一個概念被廣泛植入國人的腦海里,還要拜某位宋姓暢銷書作家當年的同名系列暢銷書所賜。那一系列的暢銷書,堪稱金融陰謀論集大成之作。一時之間,火遍朝野。在那個雞湯文、大棋文還沒有滿地橫飛的年代,這樣的陰謀論佳作,讓人讀得爽、讀得上癮,確實迎合了相當大的社會需求。

至于科不科學,真不真實,哪都不重要了。時間線上,暢銷書第一部出版的2007年,恰好是中本聰自述有所頓悟并開始構思設計比特幣的時間點,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肇始的時間點。十幾年過去了,金融陰謀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今天在互聯網上,動輒冒出一些搖頭晃腦的金融寫手、財經作家,東拼西湊,把比特幣妖魔化,什么美國人搞的大陰謀,什么中情局就是中本聰,什么中國早已識破,我們正在下一盤大棋,云云,凈是些諸如此類的毫無邏輯的文章。

大概看了之后留下一些印象:美國人壞透了,比特幣是陷阱,中國人足智多謀,我們的生活多幸福。這就是爽文,人是爽了,爽完之后呢,理性、科學的精神和知識卻仍是空空如也。

當年魯迅寫《阿Q正傳》,寫的就是根植在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心中的那種精神。阿Q的勝利法,在魯迅的時代還需要靠自己罵上兩句“兒子打老子”什么的;在我們這個分工專業化的互聯網時代,這罵上兩句、過過嘴癮、心里爽歪歪的事,都不需要親自動口了。網絡爽文寫手們,已經被全體國民罵過了。

所以我要批評我自己。用戰爭比喻競爭,從來都是不合適的。否則我們就要陷入自我矛盾:為什么我們聲稱我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卻要市場經濟(鼓勵競爭)?

本質問題在于,競爭不是戰爭,戰爭也不是競爭。商場不是戰場。貨幣競爭也不是貨幣戰爭。

戰爭,是以極限的破壞和毀滅為手段的,任何被卷入的參與者,都會從中受損。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對方的死(失敗)和自己的生(勝利)。戰爭是雙輸的。沒有誰會從戰爭中獲益,即使是那些瓜分了所謂勝利果實的一方。因為整個人類的蛋糕,因為戰爭的毀滅而變小了。

競爭,則是在既定游戲規則之下,為了滿足某個特定的受益群體而進行的角逐。商業競爭,雖然在參與競爭的商家之間看起來,是你死我活的比賽。但是他們的角逐,并不是為了對方的死、自己的生,而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如果消費者的需求不在了,商家之間的競爭無論多么激烈,也就失去了全部的意義。

所以,戰爭是破壞性的,而競爭是建設性的。

戰爭會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地獄,而競爭會讓我們不斷創造出更好的、更能滿足我們需求的產品出來。

戰爭不能創造出芯片,戰爭只能碾碎很多帶芯片的東西。但是競爭可以促進更先進的芯片的發明和誕生。

把競爭比喻成戰爭,除了渲染競爭的激烈和殘酷,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里擺錯了心態,即沒有認識到,競爭對手來勢洶洶,卻不是要來拼個你死我活的,而是要來更好的服務消費者的。

把競爭比喻成戰爭,終歸是降低了思考的層次,忘記了一切社會機能,包括商業、組織、政府、國家,等等一切,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自身的存續的利益,而是更好的服務好大眾,服務好人民。

沒有自身任何的特殊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這一點,不能忘記。

犧牲自己,照亮社會。如果自身的死亡,能夠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為什么不能去犧牲呢?

我們的戰士總是有這樣的覺悟。而我們的法幣系統為什么不能有這樣的覺悟呢?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志得快哉。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誰能更好的服務人民,滿足人民的需求,誰就應該屹立于潮流之巔。

世界的共識,人民的選擇,就是歷史的正確方向。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請各位謹慎投資自我負責。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