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與人民幣國際化(數字人民幣是“全新貨幣”?與人民幣國際化相關?權威專家澄清四大誤解)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倪浩】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展區內具有超高人氣的當屬數字人民幣。雙離線支付技術、自助販賣機、無人超市等等消費方式,勾畫出未來高科技消費的場景。2021年服貿會首次設立了數字人民幣展區,六大銀行以及螞蟻集團、騰訊等展出了在數字人民幣上的新技術、新應用場景。不過,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手段,普通受眾對數字貨幣的準確定義還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3日下午,2021年服貿會期間舉行的2021中國國際金融科技論壇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周皓對于公眾普遍存在的對數字貨幣的誤解進行了一一澄清。
首先,私人數字貨幣不是貨幣,不是國家支付手段。周皓表示,人們很容易將比特幣、以太坊等各種虛擬貨幣定義為貨幣。但貨幣是法幣概念,是國家支付手段,但虛擬貨幣不具備這個性質。周皓分析說,“比特幣價格上漲時作為支付手段會被接受,但是大跌之后就會被拒絕使用,所以私人數字貨幣不是貨幣。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投資者都要明確這個概念,這也是防止資本市場上‘割菜’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前提。”
第二,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是貨幣的數字化,是技術進步(的成果),而不是一種全新的貨幣。那么央行數字貨幣的本質是什么?周皓說,“我覺得(央行前行長)周小川行長說的非常清楚,央行數字貨幣就是貨幣的數字化,它本身并不是一種新貨幣。”周皓表示,科技發展讓消費者手中紙幣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數字貨幣就是紙幣新的表現方式。
第三,央行數字貨幣和人民幣國際化沒有直接的關系,只是一種共生的技術進步。周皓說,“前一陣存在一種錯誤的言論,認為數字人民幣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者成果。這種觀點非常錯誤。”周皓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包括貿易和資本項目的開放,完全取決于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接軌以及金融機構的安全等條件。數字貨幣是一種技術基礎,可以與人民幣國際化并行發展,但與人民幣國際化沒有因果關系。
第四,數字貨幣能夠為央行和政府調節、刺激經濟提供新的直接貸款或者直接刺激的手段,增強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周皓說,2009年金融危機時,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央行刺激政策達不到需要借款的個人和小微企業,但在新型的央行數字貨幣基礎上,就可以直接通過APP把資金下放給需要貸款的個人和在疫情中需要貸款的企業。周皓認為,這種新的數字化技術會在央行和政府調節經濟,特別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增加貨幣投放轉化為實際投資的渠道中起到重大作用。